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之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韦丽红
[导读] 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美,评价美
        韦丽红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榕木村小学      546402
        
        
        摘要: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美,评价美。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整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美育;策略
        
        引言: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德表象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美育过程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基础。“美”蕴含于字里行间。尤其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内容,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声、形、色、光跃然纸上,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乃至艺术之美。根据儿童审美的规律,他们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而古诗教学很好地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初步感知诗的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的艺术境界,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深化的过程,把学生引入美德情境,直接感知审美对象,受到美的熏陶,渲染情感。如讲《春晓》时,通过视频投影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示出来,那盛开的桃花,那欢快的小鸟,那柔和的春风,那绵绵的春雨,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古诗描写的情境之中,并由衷地感到——春天真美啊!
为了进一步把学生带入诗人作诗的心境之中,我引导学生做诗人,把自己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情境中,随着老师动情的描述,学生似乎真的入睡了……“睡意朦胧中听到了鸟的叫声,一声,两声,三声……”这时,打开多媒体,那悦耳的鸟叫声在教室里传递,在学生心头荡漾,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了,“诗人”的睡意荡然无存了。学生仿佛真的经历了一场风雨,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伴着婉转的乐声,看着色彩斑斓的春色,学生凝神视之,美滋滋地品味着。这就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让学生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到“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
二、挖掘文本内容,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都属于自然美。

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显浅的优美语言,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从《富饶的西沙群岛》到《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吐鲁番盆地的《葡萄沟》,从“周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哪一篇不令人心醉,哪一篇不令人神往。语段描写得生动形象,能触发学生的想象,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描写西湖的美景,诗人将自然景物与感情融为一体,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美感。教学中可反复让学生品读,图文结合,边听老师范读边闭眼想象。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诗人的感情发生共鸣,热爱西湖、向往西湖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可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唤起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操。
        二、入情入境,体会意蕴美
        课堂中将审美渗入,让课堂如对艺术品的欣赏一样,去探究课堂文本的意志、情趣、内在气质,并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去理解、评判和创造。可以从品词析句中寻求语文的意蕴美。例如在学习《四季之美》时,“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可以引导学生从“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高空”“比翼而飞”入手,体会作者在大的背景下,描绘的动态之美,并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柔软和温暖。其次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体会文章意蕴美。例如在学习《三月桃花水》时,“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看见燕子飞上天空,翅膀是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它还看到什么?有模仿课文中语言说一说。通过想象的方式,进一步走进文本,感受课文的意蕴美。美的环境激发美的心理感受。教师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画面、音乐、范读,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之中,特别是画面与语句的有效融合,产生入诗入画的意境,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文章的美好意韵。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一字、一词、一句,都是作者情感的发端,美的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课文中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活现在学生的面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遵循“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基本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发现美中受到美的熏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美的传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种文惠.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中小学教育》.2014(01)
2.谢步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