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晓
乐清市天成小学 浙江温州 325609
摘要:所谓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很强的考验,语文作为一门用来交流的语言,在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误区,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学的难题,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参与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培养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受小学基础的影响,已经形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才是阻碍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小学学习语文时受教育环境的影响,更多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如何取得高分上,对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反而忽略,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观念导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迟迟得不到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问题
在对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在有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只要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有一定的提升。对小学生来说,入过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见效甚微,只有有兴趣,学习起来才有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全面
学习不全面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写”上面,偏离了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向,把目光聚集在了考高分上,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初衷和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所以听说读写一样都不能落下,在当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够全面,自然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二)参与度不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非教师,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要最大限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才能更加直观快速发现他们的不足和优势,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这里所说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检测学生的评价体系,还包括学生评价教师的体系。其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非常单一,就是通过卷面成绩来评判,这也导致了学生没法把学习重心从背单词和题海战术中转移出来;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就更不完善,简单的填问卷甚至根本没有教师评价体系,教师看不到学生反映出来的自己身上的问题,也无法根据新阩需求改善教学。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或提升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只有着手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其实就是纠正教师当前错误教学方式的途径,首先全方位教学,其次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核心素养,最后完善评级体系,互相督促进步,让语文真正为学生所用。
(一)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适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的时候,要依照课文内容,对情境进行合理设置,使学生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乏味静态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教学氛围变得异常活跃,让小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学习知识。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很多的学生都没有亲身去过小兴安岭,都不知道小兴安岭的样子,在课前,教师从网上搜寻一些小兴安岭的图片和小资料,让学生能够对小兴安岭有更深入了解,就会萌发学生的热爱之情,对小兴安岭有许许多多的爱意,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无比赞美。通过创设情境,课文中陌生文字的排列组合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情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达到快乐阅读的目的。
(二)开展阅读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通过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得到教师的赞赏。按照这一心理,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利用班会、课间等时间,让学生把自己通过阅读所了解的小故事、成语、祖国大好河山等讲述出来,看看哪个小学生讲得好,哪个学生了解的多。通过开展这样的小活动,让学生就会能够沉浸到阅读中,了解各方面知识,然后再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讲述给其他同学。这样学生们就会多多去阅读,多多积累,用知识丰富自己。还可以带小学生去图书馆,让他们感受一下书香的氛围。在图书馆中,到处都是图书,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寓言故事,也有儿童读物,满眼都是图书,好像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图书馆中人山人海,有老人,有青年,有儿童。他们有的立着,有蹲着,有坐着,各种姿势,应有尽有。每个人都在积极的去阅读,都在不停的汲取知识营养,争分夺秒,好像在和知识赛跑似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读起来。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融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之美。
(三)因材施教
兴趣是老师的指挥棒。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性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就需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兴趣中去学习中,动力十足。在课堂中,如何教师一味的对学生采用灌输法,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感觉课堂非常枯燥,就没有积极性去学习,就会使学习陷入混乱,效率不高。所以,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按照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水平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本,获取人生体验和情感熏陶,提高语文素养。比如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雾是怎样的,学生就会真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因为小学生思维比较具体,对实物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事物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从欣赏雾的图片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雾是什么样子,孩子们发言积极,纷纷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雾”,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章对“雾”的描写,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彩,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核心素养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优秀品质和关键能力。当今社会,小学语文不再是老师简单的说教,在课堂中老师要转变传统思想,做一个有心人,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海波,蔡建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J]. 课外小学, 2019(28):164-165+245.
[2] 张雪莲,沈喜春.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让小学教学健康发展——新课改下小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科学咨询, 2018(35):134-136.
[3] 谢海丽,沈晨光. 小学小学核心素养在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学理论, 2018, No.782(08):221-222.
作者简介:周晓晓(1990-06),女,汉族,籍贯: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当前职务:语文教师,当前职称: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