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张萌
[导读] 禹城市综合高中 山东 禹城 251200
        张萌
        禹城市综合高中   山东 禹城  251200
        摘要:2014年教育部门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后,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正式提出,该理念的核心不仅重视思维的发展,同时对于思维的提升也较为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突出了思维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基于此,本文围绕思维品质的内涵,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希望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提供帮助。
关键词:思维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张萌(1989.5—),女,汉,山东省禹城市,禹城市综合高中,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已经演变成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但是,思维以一种非显性的形式存在,思维活动的进行和思维能力养成之间往往不会存在明显的显现关系,并且高中教师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对知识灌输的重视程度较高,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虽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明显的思维培养优势,但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重点阐述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1.思维品质的内涵
1.1敏捷性
        敏捷性思维品质的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迅速性和概括性。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迅速的思维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结论;较强的思维概括能力可以缩短思维进程,进而形成思维成果。敏捷性思维品质指思维活动时的运转速度,即使处于多变的情况下,对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也可以及时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1.2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指随着事物客观性的变化,思想和思路也会随之改变,然后通过另一种思维来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够促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打开学生的思考范围,引导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从多角度和多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解决问题中[1]。
1.3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指学生思维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判断。深刻性思维品质可以表现出思维的形式、方式以及规律等,其内涵和科学特点存在密切的联系。
1.4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善于创造性的方式。独创性的主体是概括现有知识经验自己思维材料,然后进行系统性的前移,并在组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全新的层次。概括性越高说明知识系统性越强,且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此时越能突出独创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2.1借助课件演示思维导图呈现逻辑思维层次
        在课堂中融入课件演示思维导图,对于思维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文章,教师可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把讲解内容展示在课堂中,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但是,使用课件演示思维导图,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梳理好讲解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文章逻辑关联,最后绘制思维导图[2]。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框架,将逻辑关系复杂的文章简单化,然后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形成逻辑层次。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一课时,由于该文章属于散文,文章篇幅相对较长,并且作者的心境会随着文章场景的转变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样学生在掌握文章思路和作者情绪时就具有一定难度,从而造成学生始终保持混乱的思维在学习。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来演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从而明确文章框架。
2.2以多向比较阅读优化辩证思维层次
        在日常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是不可被代替的,而在阅读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角度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对同一作者文章及作品进行多形式对比,可通过比较阅读以及范围层次的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辩证[3]。在学生日常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章进行多层次对比,使学生在不同角度看待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辩证能力,使学生在同一文章中可根据相似文章转换视角,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
        例如,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鸿门宴》、《项羽之死》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首先,可从人物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狂妄自大。但众所周知,项羽的性格非常在乎情意。可根据两篇文章进行有效总结,分析出文章的共同点。使学生从《鸿门宴》、《项羽之死》两篇文章中对项羽这一人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从而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可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辩证能力,使其思维层次及发展不断优化完善。
2.3以逆向式追问,推进思维深度
        逆向式追问是逆向思维的转变,其通常是使用一种反向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保证思维方式更加立体化,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保持立体化,这样不仅能产生全新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形成新观念[4]。基于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融入逆向式思维,从反方向角度出发提出对问题的假设。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由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也将其称为《套中人》,此时就可以设问,是否可以将课文题目改成《套中人》?为什么?虽然从表面上分析这两个问题很相似,而《套中人》这一题目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通过逆向式提问方式,可以为学生营造出逆向思维环境,促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套子形象探究的同时,也可以思考这两个题目之间的差异,并明确课文题目做起到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时可从逆向角度出发。最红,让学生对阅读文本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最“套中人”表现出的状态加以总结。“套中人”表现出的是静态,“装在套子里的人”则带有动态形象,因此,俄国沙皇统治下被动生存的状态更能通过装在套子里的人所体现出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通过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满足,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新课程和教材理念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更主要是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兴才.新课标整本书思辨读写任务设计.高中卷[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易晓、王华美.建构深度阅读能力模型,提升阅读教学质量[J].教育科学论坛,2018(20).
[4]白坤峰.语文百花一坛栽:融思辨、读写、做题、提分于一体的高中语文实战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