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网络东风 助力课堂成长——"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杨圆圆
[导读] 我国正式迈入信息时代后,各领域发展均受“互联网+”的积极性深远影响
        杨圆圆
        温州市营楼小学 325007
        摘要:我国正式迈入信息时代后,各领域发展均受“互联网+”的积极性深远影响,大众将日常工作形式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实现了作业增效。教育领域也应如此,基于新时代“互联网+”社会运转大环境中,传统单一性教学手段逐渐被各样前沿性教学措施取代。我国各地小学校园引进多样现代化辅助教具后,在职教师的正确使用将有效丰富、扩充课堂授课素材资源,可使复杂、抽象的学习知识难点完成简化、直观转变。有助于提升学生课程知识消化效率,增强其课堂学习综合成效。鉴于此,本文将立足小学校园语文教师视角,着眼阐述“互联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元授课策略,旨在加强学生总体学习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我国科技领域整体呈良好势头稳定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普及、使用。大众可通过熟练操作各现代技术、软件实时、精准获取自身需求信息,这一良好社会现象同样为教育领域提出了创新改革新思路。小学校园将互联网、信息等先进现代技术引入教师执教课堂中,可跨越提高教师个体课堂课程知识解说质量,构建出全新、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高度顺应新课改推行的执教新思想。而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讲,陈旧教学方法为教师生硬强迫学生将冗长的语文知识死记硬背,直接制约了其语文课程学习兴趣的增长。所以,在“互联网+”社会发展主流浪潮中,语文教师应将其合理融入执教课堂。给予学生学习新鲜感,间接确保其课堂学习效果。
一、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知识生产中,海量教学素材资源不可或缺。“互联网+”视域下,各网络教育平台均充足储备着生动、丰富、形象化的授课资源,为语文教师根据当堂授课内容拓展与之相关的执教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正式教材知识点讲解课堂中,语文教师可利用承载现代技术的电教媒体,将生活化、实用性的执教素材融合课本知识。消除学生与部分教材内容产生的强烈割裂感、陌生感,强化其当堂知识重点熟悉感。让学生在相对生活性的课堂氛围中迅速捕捉到课程重点,并将其逐步深化理解。
        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领导学生通读课文文章后,因小学生群体具备的有限性生活经验、社会阅历,致使其难以对“纳米技术”形成多方位认识、理解。因此,为提升学生文本主旨内容透彻了解时效性。在向其抛出:“对纳米知识存在哪些认知”等问题后,语文教师可适时运用搭载“互联网”功能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展示“纳米技术”的相关影视资料,如根本性概念、医疗领域中的“纳米技术”、日常生活中的“纳米”理念等。为学生开拓“纳米技术”认知面,满足其知识求知需求。当学生形成对“纳米技术”的初步印象后,再搭配语文教师课文脉络、结构、意义的精心解说,其将可对文章中心内涵深刻掌握。加深学生课文知识记忆,提高其课文学习质量[1]。


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因小学生客观性年龄因素限制,该群体持有的自控、自律、自我约束能力较为薄弱,在课堂学习中难以长时间主动保持最佳听课状态,常出现溜号、分心等学习通病。对此,为在新知识讲解前期阶段中迅速集中学生整体听课目光,唤醒其知识点探究主观驱动,使其能够以优质学习态度紧跟教师执教思路。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课前导入阶段中就灵活操作“互联网”电教媒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调动其知识点主动接收内在驱动,保证学生当堂课本内容学习成效。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授课举例,为在教学活动初期就率先吸引到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目光,在课前导入阶段,语文教师可运用电教媒体的资源搜索功能为学生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短片。采用迎合小学生群体心理喜好的教学方式,以生动、多彩的画面刺激学生多感官,激发其动画观看、课程学习主观兴趣,强化其课本内容阅读、学习个体自主性,为后续教材文章正式讲解进行良好铺垫。在学生具备了浓厚的课堂学习热情、课文知识探究欲望后,其将会以饱满的求知状态配合语文教师完成当堂执教任务,实现高效学习[2]。
三、创设生动课堂学习情境
        语文教师凭借互联网资源动态、丰富、立体的教学优势,可将教材内容中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重点实施具象化、形象化处理,打造出契合当堂授课内容的教学情境。并将教材内容通过生动、趣味的执教手段实时传递于班级学生,增强课堂互动引导,加强课课程知识要点教学时效。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授课课堂中,为帮助学生依托课文描述在脑中勾勒出“西沙群岛”的优美场景,使其产生对文章内容的连锁记忆,提升对当堂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熟读文本后,应用电教媒体的音频播放,将课本描写的单薄、抽象性的文字语言生动转变为动态画面。对“西沙群岛”动人的景色、富饶的资源向学生实时传送,达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自然进入到当堂课本知识传授主题中,增添课堂环境中的教学色彩。另外,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其全身心观看视频资源时应鼓励其提出部分问题,如“西沙群岛为何富饶?”等,锻炼其头脑思维,保障学生当堂课程知识要点学习效率[3]。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中,语文教师正确、科学使用互联网强大功能的搜索引擎能够真实拓展课堂活动教育资源,调动学生课程知识自主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是新时代新课改教育新理念深度贯彻的关键途径,也是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师自身综合执教水平的有效法宝。对此,语文教师应紧跟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改革步伐,深层次理解其推出的系列教育新主张。主动通过多渠道学习、领悟“互联网+”巧妙融合于课堂授课的实践办法,彻底整治过往传统课堂中催化滋生出的不当教学问题,多角度发挥互联网授课的多样积极性作用、价值。大幅提高个人课堂教学质量,辅助学生强化课堂知识要点掌握成效,筑牢其今后长远发展的深厚语文知识基础。
五、参考文献:
[1]朱姝曼.别样课堂别样成长——浅谈小学语文“互联网+教学”实践心得[J].知识文库,2020(22):32-33.
[2]覃月鹰.“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10):57.
[3]巢映盈,方镇东,王贝丽.“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学园,2020,13(22):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