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谢文菊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愈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谢文菊
(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福建省厦门市361026  )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愈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而“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如何发挥“问题导学”的效用最大化,也是当前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问题导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内容展开分析,然后探讨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实践研究
        前言
        “问题导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开展。另外,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想要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问题导学”就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现状,既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在当前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模式实践探索,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一、“问题导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提问要有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之所以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无法深入学习,再加上课堂教学的氛围过于枯燥,使得学生更难以调动思维。因此,“问题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善这一情况,问题的提出要有意义并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进行自主探究问题,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效率。尤其是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明白课堂要教什么?怎么教?其次是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最后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阶段,教师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实施,达到预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空间也有一定局限且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提问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设置“大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与开拓,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追问要及时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育核心能力培养方向,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有序推进。问题设计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基于学科的知识本质。例如:在《长方体的体积》一节中,可以提问“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在《近似数》一节中,可以提问“为什么求近似数是四舍五入?”……二是基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如:I在教授笔算除法时,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困惑?、等笔算除法,为什么这么算?笔算和口算之间有什么联系?……三是基于学生的素养提升。如:在教授加法运算律时,可以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请结合生活实例予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出现思维偏差的学生要及时引回正轨,以确保该教学模式的高效开展。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很多时候会缺乏主见,当教师将解决问题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之后,学生一开始都会表现的非常积极而且主动,能够产生出乎意料的教学结果,但是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方向偏离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参与,并加以引导,才能纠正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成果要多展示
        小学阶段的学生除了活泼好动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与自尊心,喜欢获得大人的认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还要重要成果的展示与分享,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从而更有动力进行后续的学习与探究。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问题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这一探究过程进行简单梳理,提炼重点,最后再将结果分享给全班学生,既能使被分享的学生收获技能与自信,同时也能其他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过程,进行自我改善与优化,从而提升全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教授《分数乘法》一节时,在提出问题 “每人吃2/9个,你是怎么理解3/9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之后,可以让学生用图表示出来,并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图成果予以展示如下:
       
        二、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自主预习并发现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想要发挥效用最大化,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发现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前教学备案时就需要先掌握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并促使他们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自主探究,找寻问题的原因。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主动接触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的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了解本章知识的大致内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改进,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其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从而更有动力分析与讨论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灵活运转,提升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之间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能够有效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得出更多创新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教授《分数与除法》一节时,可以通过提出“已知a=b×1/3 =c×1/5,a,b,c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a,b,c中哪个数最小?”进行问题导学,启迪学生个性表达,让学生从“我会说”到“有策略表达”的提升。几个学生的图形表达如下:
       
        另外,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面发展。
        (三)有效组织并拓展问题
        1.注重问题与任务的有序性。教师依据核心问题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施:一是精心设问,以问促思,以问激趣,以问代讲。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核心问题:“表示什么意思?”,通过问题导学及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独立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通过仔细观察,让少言者先说、学霸补充方法,鼓励学生充分沟通、主动发言、大胆表现。同时,教师还应该予以适时拓展引申,可设计问题如下:
        请看下面哪副作品可以用1/2表示呢?为什么?(有不同意见和补充的吗?)如右图示:
        2.注重问题与任务的融合性。教师可以通过出示课本做一做,让孩子思考和解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请说明理由。”、“你能创造分数吗?(提供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题;
        3.注重问题与任务的实效性。教师要“精设问问,做深度学习的触发者;善等,耐心等待,做用心倾听的参与者;少言,言简意赅,做恰到好处的引导者。”教师慢慢等待、安静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空间里不断辨析、不断输出、不断“说理”,快速完善自我想法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知识、构建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成长、实现真正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授《分数》一节时,可以设计“结合你能创造分数吗?(提供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题,将问题解决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掌握方法并反思问题
        小学数学是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的,只有在小学学习中掌握有效数学思维方法以及技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迎接后续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时,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与总结,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更有方向与动力。所以,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并要求学生记录重点,之后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总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与结构体系,当再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就能迅速做出应对方法,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总结反思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模式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充分满足新课改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性,重视该模式的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从而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彩华.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0):196.
        [2]岑祖兰.“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164.
        [3]朱忠国.“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