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同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王永莲
[导读] 在处理常规教育规则与自由之间的矛盾时,教师不能将规则等同于束缚,将它们与自由完全对立
        王永莲
        贵州省兴仁市波阳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在处理常规教育规则与自由之间的矛盾时,教师不能将规则等同于束缚,将它们与自由完全对立,而应该重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两者做到辩证统一。另外,教师还应从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常规教育,在尊重理解幼儿的同时,提升常规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反思及策略
        引言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在幼儿园中,常规教育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统一,将常规教育贯穿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幼儿体验并理解社会集体规则,并学会自我管理,促进幼儿初步的社会化,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为何要进行幼儿园常规教育
(一)有利于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形成集体意识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常规教育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在集体中生活、交往、学习;让幼儿适应集体的同时,学会在集体中按照集体的规则去生活、游戏、交往,对社会集体有初步的认知与理解,对于培养终身的集体观念、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二)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性,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前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使幼儿尽快适应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丰富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帮助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理解他人,克服自我中心化。常规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而是在幼儿自理生活、人际交往、对人对事对己的情感态度中渗透。
(三)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及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参与生活管理,通过常规训练成为一个自觉的人。《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控制,认识到不良习惯对自己身体的影响,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一)过分强调秩序,忽略幼儿的自主性
        现阶段,在幼儿常规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保证秩序与充分展开活动、活动开展与保证幼儿安全两大冲突点。因此,许多教师为了顺利展开常规教育相关的游戏与活动,保证幼儿自身安全,会对幼儿进行过度管理与过分强调规则秩序。由于幼儿正处在难以控制自己言行和情绪的成长阶段,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往往会跟随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觉来行动,而此时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幼儿要听从指挥,在特定时刻不许动、不许说话等,就会对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带来负面影响。


(二)过于重视整体和谐性,忽略个人发展的差异性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幼儿的安全,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而忽略了处于幼儿期的学生对教师教育行为的理解,并且没有真正考虑到幼儿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教师教学的内容。为了保持环境的有序性,教师往往会采用模式化的方式教育幼儿,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都存在个体性差异,所以模式化常规教育在表面上提高了幼儿教师教学的质量,但目前的教育只停留在浅层,并没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限制了幼儿多元化的发展。此外,还有部分幼儿园漠视常规教育,对国家幼儿园发展政策不重视或研究不到位,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策略
(一)重视常规教育多样化,杜绝模式化灌输教育
        利用游戏法、家校联合参与法等方法,教师能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如在讲解“洗手洗脸”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作示例,然后分解动作,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要洗手、洗脸,然后把全班幼儿分成小组,请幼儿选择在不同情境下应该执行的行为,答对的幼儿可以获得一个小红花,然后幼儿可以用小红花与教师换礼物。总之,教师灵活运用幼儿园环境资源,增加户外活动等常规教育,就可以延伸常规教育的内容。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观念上爱护尊重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严师出高徒”,但实际上,这种专制型的严格教育观不适用于身心发育不成熟的幼儿,过度“吓”“管”幼儿,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只有认识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常规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自主行为习惯。如有一个幼儿在教师讲课时突然大声叫喊,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此时教师可以温和地告诉他,可以通过举手或起立等更温和的方式引起教师注意,也不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又如有的幼儿挑食,不吃蘑菇,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从少到多,慢慢养成不挑食的习惯。教师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独特,“月亮不只可以像弯弯的小船,也可以像豆角”。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提高常规教育的效率。
(三)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家长资源
        言传身教对身心还未健全的幼儿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幼儿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且幼儿的常规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幼儿园,家长也是影响幼儿自主行为养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幼儿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结束语
        综上述,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课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的过程,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引导幼儿遵守行为规则,对幼儿进行常规意识培养,使其遵循幼儿园常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及策略[J].王任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9(02)
[2]论述对幼儿园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及策略研究[J].陈景宜.??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6)
  [3]阐述幼儿园常规教育反思策略[J]. 章迎红.??教育革新.?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