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谦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白湖小学511300
摘要: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还不具备完善的思维体系,很容易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错误的判断。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小学教师应该结合二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长背景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计划,借助家长的力量,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文从小学德育的家校结合模式构建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结合;开展途径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各界开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高标准要求,选拔人才的方式也不仅停留在对成绩的考察之上,而是注重其是否具备完善的品格和道德素养。因此,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二年级的学生尚处于懵懂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正是接受道德培养的良好阶段,以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进行教学创新,构建家校结合的德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德育心得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家长会是最为常见的家校结合方式。家长会开展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近况,掌握他们近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成绩,而以德育教学为主的家长会,则是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其提供及时地指导。在家长会进行的过程当中,家长既能够对学校的教学方针和教师的近期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更可以将学生在家的情况与教师进行反馈,寻求更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方式,这时一种效率高、实施起来较为简单的家校结合教学模式。
但是,在召开家长会时还需要注意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比如,在传统教学当中,总是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比较,甚至对成绩不好的同学还会点名批评,这种做法不但会打击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积极性,更会使得家长对参加家长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其生活上的表现,注重他们良好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召开家长会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教师通过真实的案例向家长展示学生在课上和课后的表现情况,明确学校相关部门的德育教学措施;另一方面,现场寻求家长的意见,以及对德育工作的心理期望,并对家长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定期开展评选“德育之星”,“德育家庭”等活动,也可以极大程度上激发家长参与品德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家校双方的教学理念充分结合[1]。
二、建立家长学校,进行家庭德育培训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代,家长也承担着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可能也并没有受过完善的教育,辅导能力有限,同时又没有学习过创新的教学理念,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制约德育教育的进行,因此,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回到家中也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进行家庭德育培训。
家长学校主要指,借助座谈交流会、主题演讲会等形式,在培训过程中渗透先进的德育教学思想,促进家长认识到教育的多种方式,从而促进家庭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家庭培训不仅限于当面教学一种形式,网络化时代更提供了多种教学方式,家长可以在学校的官方平台上观看教育短片,学习教育知识,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学校相比于家庭具备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为家庭德育提供更多开展途径,家长更能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当中,知道自己平时教育方式上的不足,更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起到榜样模范作用,从而完善自身德育素养。而且,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布置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要求家长协助学生共同完成,如,让学生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做一次家务,并写下日记记录这次活动的心情,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知到勤劳的根本意义,而家长学校的建立,更会让家长有耐心、有方法的与二年级阶段的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过程更加和谐[2]。
三、加强互动交流,做到因材施教
家校结合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因此,加强互动交流的频率,选用适当的互动机制,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使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互动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应该结合网络的快捷性和实效性,建立相关互动平台。如,建立与班级为单位的微信群,方便家长与教师之间随时沟通,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或者建立学校的官方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教学方向和校园动态,还可以随时更新校园内的道德模范案例和优秀事迹,让家长感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的良好风气[3]。
(二)家校互访,增强沟通交流
家校互访也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增加沟通交流频率的方式之一,一方面,教师定期来到学生家长,了解他们近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感受到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对待父母的态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调整德育方向;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如,“品味书香,传承美德”亲子主题活动,让家长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好书,学习优秀品德和人物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到教学当中,做到知行合一,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结束语:小学生是民族发展的未来,是社会进步的接班人,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是对其自身健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部分,因此,德育教育的开展仅靠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教师要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带来正向教育,通过构建家校结合的模式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月. 小学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9.
[2]竺颖. 提升小学家校合作实效性的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赵迎男. 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