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明
福建经贸学校 福建 泉州362000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趋成熟,我国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拥有“工匠精神”品质的劳动者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需求。在中职教育中,“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代表着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正能量、创新性、广泛性等特质为中职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而中职的思政课程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主阵地,通过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其课程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之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社会人才。本文从中职思政课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就“工匠精神”如何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具体措施做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工匠精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身处经济全球化洪流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这需要我们为新时代赋予新的核心内容,即“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工序和产品细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使这一理念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乃至职业教育的热词。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工匠精神”已得到职业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成为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必要指标,它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业务层面,还需要拥有健康与正确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中职思政课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理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的发展诉求,还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
1.当前中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就目前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而言,大部分教学仍旧处于因循守旧的传统模式,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职学生思想本质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中职学生们大多为中考落榜学生,他们的学习落后、思想认识有偏差、价值取向不够明确,同时,他们又处于心理敏感与脆弱的特殊阶段,因此认为思政课不实用,与自身就业并无关联。二是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单调,不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书本中的内容进行授课,空有理论,缺乏与实际联系,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与教学设备较为欠缺,多数学校并不重视,造成了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感受不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为此,“工匠精神”既符合当前中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要求,能够为当前的教学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丰富与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同时,它又符合新时代对人才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正确的思维,为培养新型技术型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具体措施分析
2.1 结合教材,融入工匠精神
思政课程教材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内容诸多,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以此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外化为日后的行为准则。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教材内容中可植入“工匠精神”的部分,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工匠精神”,并适当联系时下热点、生活案例,更新学生认知与思想观念,引起学生精神共鸣,才能够发挥教师真正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恪守职业道德》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各部分要素逐一分解与讲述,如爱岗敬业,教师可以以课本中客车装吊工的故事为典型案例,从装吊工罗昭强的三个进阶式工作境界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何为乐业、勤业、敬业,感受罗昭强在工作中的进步过程,帮助学生明白爱岗敬业的内在含义,使学生懂得在工作中要爱岗敬业、追求精益求精,从而进一步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深挖教材内容,将《道德法律与人生》中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高职业素养等内容,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工匠故事”,将各个节点汇聚成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如电线电缆“守门人”叶金龙、“钳工”赵水林等人物事迹,并进一步让学生自身与“工匠精神”产生联系,如,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感受,譬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融入“工匠精神”等开放性问题。通过与教材的紧密结合,学生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更加明白“工匠精神”的要求与意义,将学习目标同“工匠精神”联系起来,为之而拼搏奋斗。
2.2知行合一,强化“工匠精神”
生活源于实践,“工匠精神”是源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实践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中职思政课程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加强有关实践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与能力十分必要。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安排,定期组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以此强化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悟与感受。教师将实践课程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在校内,思政课教师可以在实践课上开展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工匠情怀,提升专业素养,如“工匠精神”演讲大赛、专业竞技赛、情景剧比赛、“匠人之魂”辩论赛等等生动有趣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道德品质,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在校外,思政课教师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工厂,观看熟练技术工人的操作过程,诸如此类的还有灯笼制作、剪纸等老手艺工人的生产作坊,让学生在领略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感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人之魂,懂得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守职业道德的宝贵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与引导,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通过“沉浸式”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端正态度,明白自身所学专业同样能够在社会上发光发热,以此达到“立匠心、育匠人”的教学实践目的。
2.3形成示范效应,增强“工匠精神”教育的信服力
在中职院校内,随着每年一批批学生的毕业,当中必定涌现许多优秀毕业生代表。教师可以通过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例子,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带给他们的价值回馈,将其作为鼓舞和带动未毕业学生永续学习,向前看齐的前进动力,以此形成示范效应,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工匠精神”教育的信服力。例如,教师可以以学校内的优秀毕业生为典型课程教学案例,通过将该学生的校内表现、匠人事迹等讲述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邀请该优秀代表亲身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工匠精神”感悟,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迅速获取学生信任,令学生对待职业的态度与观念产生新的认知与变化,改变懒散的态度,使他们明白“工匠精神”的宝贵之处与现实意义,从而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自发学好自身专业课程,获取前进的动力与希望。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纪录片等形式,如《大国工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中明白匠人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的可贵精神,使他们对优秀的匠人代表心生敬仰之情,形成示范效应,从而为了向模范看齐而奋斗拼搏。此外,思政课程作为评价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科目,学校可以组织校企合作模式,将思政课中“工匠精神”的评分结果作为学生日后就业推荐考量标准之一,对于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优先推荐与协调,以此真正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作用,为具备深厚职业品质与工匠涵养提供就业保障。
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一种当代社会所需求的高尚职业道德品质。“工匠精神”理念的传达与培养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每位中职教师需要担负的重要使命,需要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寰.新时代工匠精神之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2):40-42.
[2] 许润.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科技创业月刊,2017(1):5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