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课堂行为习惯优化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刘伟
[导读]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中,3+2班是中高衔接的一种途径
        刘伟
        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中,3+2班是中高衔接的一种途径,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办学模式也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3+2班学生在课堂行为习惯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根据原因研究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因素,从而总结出其优化策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生,自我效能感,课堂行为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
        3+2班是职业高中的一种办学模式,三年职高毕业后,通过合作院校的选拔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中职学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3+2班依旧要和专业普通班统一考试,所以所学科目基本一致,但是并不是所有科目都是3+2选拔考试所需科目,部分学生对于这些非选拔考试科目,就会产生一些学习劲头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对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来说也颇为费心。归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图1:课堂行为习惯差归因
1、家庭环境
        “00后”已经逐渐成为职高生的主要群体,而他们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进入职高,有些家长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有些家长则会放任不管,认为只要混到毕业,混个文凭就可以了,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暴自弃。
2、身心健康
        中职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的影响,有些学生会有比较叛逆,自制力较差的倾向,也有部分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跟家长、老师缺乏交流,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班级里只有小部分同学自制力较强,有着明确的目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即使是在职高也能够认真刻苦的学习。
3、3+2班办学模式
        3+2班是由合作高职院校自主进行选拔考试,而选拔考试所考内容相对高职考来说,要简单很多,所以很多学生就认为读了3+2班,大学就有了保障。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就相对懒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造成班内大部分同学都渐渐对学习不上心,尤其是不涉及选拔考试的教学内容,甚至连平时作业都不做。
        综合以上因素,造成了3+2班的一个典型现象是学生到高二以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班级平均分相对于普通班要少十分左右,课堂上讲话、睡觉、看小说的比比皆是,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抬头听讲。
二、问题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我找部分问题同学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一下他们对于所学专业是否有兴趣,对于班级的班风学风是否满意,让学生评价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那里了解他们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从这些访谈中不难发现,导致这些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差的心理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点:
       
        图2:影响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
        《网站建设与维护》这门课不仅需要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掌握理论知识,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少同学就被眼前的困难吓住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开始出现上机操作应付了事,书面作业不做,上课看小说、讲话、睡觉等不良行为习惯。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同学确实是属于基础比较差,但是个别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只是由于以往的习惯,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现象。
2、目标不明确,缺乏兴趣
《网站建设与维护》是高职考的技能考试科目,因此,对于个别想要转去参加高职考的同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选拔考所要考的专业课程。而3+2班升学压力小,很多学生认为只要选拔考试的科目学好就行了,对于非选拔考试的科目就兴致缺缺,不愿意认真对待,尤其是对于理论要求比较高的专业科目更是如此。
3、自制力薄弱,惰性严重
        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学校虽然要求学生每周都要上交手机,但是依旧有学生投机取巧,逃避上交手机。而这些学生往往自制力差,不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生活,通常意志力也相对薄弱,不能够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而且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诸如对学习不感兴趣,要记的东西太多太难,知识难以理解等,来逃避学习。
   (二)教师原因
        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3+2班的《网站建设与维护》也要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所以上课安排和普通班进度是一致的。对于高职技能考不仅需要掌握操作技能,而且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涉及到专业理论知识较多的情况,往往就会出现厌烦情绪,所以老师怎么处理枯燥的理论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起来,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非常重要。有些父母认为即使到了职高,也可以学习一技之长,但是也存在一些父母认为只要混混日子就行了,不指望学生能有多大的成长和进步,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进入职高以后,对于学习上态度非常明显的变化。如何有效地和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也成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课堂行为习惯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1、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对于学生而言,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学生有强大的自信心支撑,即使遇到一些原本比较困难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可能也会在一定的努力后取得成功。
        2、具体实践研究
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或模仿、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条件五个。在研究了学生的情况后,整合这几个因素,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来优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1)能力导向——不失时机的鼓励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可知,学生自身会根据以往获得的成功或遇到的挫折,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这也就是直接经验,获得的成功对于自我效能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职生往往都是在中小学被边缘化,不受重视那类学生,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大多是班级垫底的,已经养成了凡事都认为自己做不好的思维定式,还没开始就已经放弃了,但其实有些是非常聪明又有天分的,尤其是对于网页制作这类计算机操作课程。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鼓励式教育是非常有效果的。哪怕是再普通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够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他就有可能更加出色。更何况是曾经在中小学就被认为是“后进生”,自身信心不足的中职生。
(2)志当存高远——帮助职业体验规划
        大部分中职生都是因为在中考失利,才被动选择进入了职高,对于专业的选择多大多根据家长的想法来决定,很少是自己选择的。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入学后,严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正是由于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学生出现盲目从众心理,没有了目标方向,自身要求又低,课堂行为习惯问题也就多起来。
班杜拉的研究中指出归因方式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时候,如果将其归因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正向提升,在获得失败的时候,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那么将大大影响自我效能感水平。
(3)跳一跳,摘桃子——建立合理期望值
        由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学生认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认知水平,一种可能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著名的“跳一跳,摘桃子”理论。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寄予积极正向的鼓励,也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对于中职生而言,部分学生本身就是接受能力比较弱,如果再一味的提高要求,只会适得其反。
        班杜拉的研究中指出替代性经验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之一,所谓替代性经验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学习和成绩,来对自身是否有能力掌握某项知识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对于中职生而言,本身对于自己的能力已经持有怀疑态度,这时他人的努力和成就往往更能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结合榜样的力量,适时的鼓励学生,并帮助他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四、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实践成效
        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后续工作,把机会带给了有相应特长和兴趣的学生,给了他们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他们也没有辜负自己和老师的辛苦,取得很大的进步,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自我效能感水平也获得极大地提升。
1、学生获得成就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也在自己的努力的下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钟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杭州市网页设计与制作三等奖,这个项目是计算机专业的比赛,而电商的学生能够获得三等奖也是难能可贵的,通过这次获奖他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由这种直接经验提升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于他今后的成长也是大有助益。
2、课堂氛围明显改善
改善了主要几个问题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部分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很多,课堂作业也能保质保量完成,考试成绩也稳步提升。

        图3: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五、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反思
1、3+2办学模式的完善措施
        中职和合作高职院校要加强沟通、联系,可以考虑允许3+2班部分成绩特别优异的同学,自愿申请参加高职考,而未能在中职入学时进入3+2班的同学,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选拔考试进入3+2班。这样对于学生的选择空间会更大一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部分上课懒散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对于任课老师来说也是一大益处。
2、家校配合促进学生成长
        从这几个问题学生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很大一部分受了父母观念的影响。虽然现在部分家长已经开始重视起与老师的配合,也意识到家校互动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家长还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而疏忽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
3、教师用心引导激励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用心的观察每一位学生,激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正所谓教育工作无小事,遇到问题学生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认真观察、分析不同学生的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针措施,帮助学生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感[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7%AA%E6%88%91%E6%95%88%E8%83%BD%E6%84%9F/5209458?fr=Aladdin.
[2]陈兰江.(2011).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6),718-720.
[3]焦辰.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和成就动机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4]刘家访等.课堂管理的65条建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D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0%E8%BF%91%E5%8F%91%E5%B1%95%E5%8C%BA/7814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