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对技法的传授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张博伦
[导读] 技法指人们在所从事某种活动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也存在对美术技法的应用,
        张博伦
        (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天津 300450)
        摘要:技法指人们在所从事某种活动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也存在对美术技法的应用,包括在观察、创作、手工、评价等方面的运用。作为美术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学习了很多美术技法,但在小学生所学习的技法中,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所学的技法。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如何结合学生情况与技法特点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学情设计与技法相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技法,教学方法,学生学情
一、传授技法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作用
1.传授技法可以突破美术学习中的瓶颈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需要教师指导,自己拿起画笔就可以开始创作,似乎并不愿意听老师的讲述。而往往教师的介入和干预,影响了学生对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假如教师一直不管学生,就会发现学生的创作能力正在逐渐消失,因为他们在创作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而老师的放任会加深他们对创作的疑问和对自己的否定。例如在小学三、四年级这一阶段,学生们大胆而富有想象的画面正渐渐消失,因为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改变,但表现的技巧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水平,这时他们发现了以前的错误,但却不知如何改进,出现了很多学生不会画,不知道怎么画的情况。
        学生在艺术学习阶段会经历一定的低谷期,心理学家加德纳的“U”型理论则能很好的解释这一问题。学生在学习期间一定会遇到低谷期,这时就需要老师在专业技巧上进行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眼界也在不断提高,这时就需要教师传递适当的美术技巧,引导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2.传授技法可以使美术教学更加有序
        在新课标的规定中,美术属于人文学科,中小学的美术课堂不是为培养专业美术人才而设置的,它存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在美术课中,不应该简单的教授美术技法和绘画示范,这样会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向师性。关于如何上好美术课,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上针对课题展开讨论,对课题有自己的想法。其次,带领学生欣赏艺术,观看图片,进行审美熏陶。最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老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的美术课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更加符合启发式教学的要求,而这样的课程也需要教师有更好的驾驭能力,在可控的范围内把课堂交给学生。在给学生传授技法时,也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作时间,教师的示范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在传授美术专业知识时吸引学生兴趣。传授美术技巧时,应该把握好学生能接受的语言和尺度,并学会对其进行评价。在掌握美术技法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可以畅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的思想在创作中得到升华。
3.传授技法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传授技法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在刚进入美术课堂时就表现出对题材的浓厚兴趣,利用自己已有的绘画技能有倾向性的对题材进行表现。有的同学的美术表现能力较强,一方面是因为对绘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通过观看其他绘画作品,提升自身眼界,并通过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课堂中也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对所表现的东西感到困难,不敢去进行表达,看不懂教师的示范,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关于对学生的引导,教师的教育需要具有一定技巧,教师所示范的美术技法需要进行主观的分析与设计,通过新颖且富有特点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设计好起点与方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前进,富有创造性的提升自我。
4.传授技法提升美术创作效率
        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所表现的作品,经常会有不完整的情况,这需要教师用恰当的技法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创作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

例如,两个班级完成同样主题的作品,一个班级有技巧上的指导,另一个班级则完全靠学生自由发挥。有教师指导的班级画面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而没有教师指导的班级画面效果不佳,受到技法的局限,一部分同学所创作的内容与主题相脱节。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对技巧的传授十分重要,可以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启发,引导学生创作出较为完整的画面,消除学生在创作中所持有的畏难情绪。
二、在小学美术课中传授技法的内容解读
1.从学生立场看传授技法
        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老师们总能发现对美术创作具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对一个主题进行表现时,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提供的参考,可以主观地构想出一个画面,但却无法把它呈现出具体形式。有的同学在创作中表示不会画想画的东西,有的画得过于胆小,也有的同学只能表现想画内容的局部。关于如何解决他们在美术创作中缺乏自信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变美术课的现状。我在课下询问学生发现两方面的状况:一是惧怕创作的原因,二是所喜欢美术课的类型。根据调查研究,我得到一些信息,一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表现什么和表现的方法,另一部分学生则缺乏自信,对创作没有兴趣。学生在创作时需要老师进行技法上的指导,让自己可以掌握相关的美术技巧与色彩搭配的方法,也有学生希望表现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从教师立场看传授技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传授技法,教师怎样教技法比教什么技法更重要,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来传授技能,设置符合学生学情的教法。作为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和心理状况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之对自己所传授的美术技巧产生兴趣。在美术创作课中,老师在讲授表现技巧、材料、表现形式等方面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教师的传授却未能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传授只是给学生简单的看,而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所掌握的技法较为呆板,仅仅是对教师所授技法的复制,而不是从整体上用发散思维进行创作。因此教师所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示范技法,而是教授学生艺术创作的规律,并以此作为出发点,通过创作来发挥自己的创意。
三、传授技法的具体方案
        在小学美术课中传授技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来传授技法。在现在的小学美术课中,对技法知识和内容的学习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探索·发现”这四个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殊的技法教学知识。在“造型·表现”类美术课中,主要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教师应在备课时找准难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设计画面,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并把控好给学生传递的信息。“设计·应用”类美术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把美术表现与结合生活的设计联系起来,通过创作让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让艺术应用于生活的方法。在“欣赏·评述”类美术课中,通过了解艺术大师的创作思想,给自己的创作增添灵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评价艺术家的作品。“综合·探索”类美术课的重点在于使美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增强学生在学习美术中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要开阔综合探索的资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
        在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成人而言更加具有基础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比成人较弱,因此教师要考虑好更加合适的方法与技巧。要找到恰当的规律,将最基本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进行表现。通过传授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互动增强课堂中学生的活力,把课堂交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

作者简介:张博伦(1992.8-),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单位: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硕士学位,小学美术教师,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邮寄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天大道4210号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电话:18822058362,邮编:3004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