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素质教育与艺术素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李镇安
[导读] 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攻艰战的一年,教育人力物力的国家投入正在缩短各地级的差距,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即稳定发展。
        李镇安
        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广西柳州 545007
        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攻艰战的一年,教育人力物力的国家投入正在缩短各地级的差距,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即稳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21 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全国各级学校和各界有识人士, 无不为事关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复兴的伟大变革摇旗呐喊出谋划策。我也是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员,同时也从事着绘画创作,也接受过各种审美思潮的洗礼,经过过滤与沉淀,尝试用疏漏的才识,借鉴先贤的观点,   试以自己的角度阐述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提示目前仍然存在的对艺术教育狭隘或者是片面的理解,对全面深入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相信是有益的。
        下面我就针对“素质教育”与“艺术素质”的话题谈一谈。
        首先得简要的回顾我们的传统教育,我们都已经普遍认为“应试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模式,应试教育是选拔精英的教育,是中国人民“强国梦”;中国人民站起来后,都急功的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发展科技产业,增强国力,赶超西方列强,这是非常明确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是一种残酷的层层筛选制;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当然这种模式也具有   短期的时效,反映了当时教育急功近利的目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代表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反映。这   种教育模式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中心,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从而导致种种弊端,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和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还负面的出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排挤与不正常竞争,不列为升学考试的科目如美术、音乐等,时常遭遇“鄙视”和“压制”,偏科行为严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培养出的科技人才有些甚至缺乏相关的人文知识;违背了国家教育培养
        “德、智、体、美、劳”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目标,已经危害到教育,危害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全面深入与强化的实行已经是非常的迫切和必要。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继续影响着,地方之间的差异客观的存在,教育仅以一种方式去评价的模式明显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的改革“从下而上”,从基础教育开始,实行素质教育。这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教改措施,是“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素质教育是建立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的教育。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现代世界的总方向、总趋势,吸取现代教育先进思想,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设施、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开展一项宏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而以培养出现代化意议上的人为最终目的。”艺术的教育也得到空前的重视。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是“分数压倒一切,以唯一一种评判一个学生优质与否的方式”,这种方式严重的出现很多弊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让我们看到全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更重要的是摆脱了仅以书本知识为主面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教学方式,密切联系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加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科之间也注意到相互的渗透关系,教师的作用从以往的知识的“满堂灌”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   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现在还有很多带有偏见的人,在传统的教育逻辑观念的支使下,仍然浸泡在扼杀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应试教育的方式里抠取少许的成果。新的教育环境提供了艺术教育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完美的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课程实施为主,以往艺术学科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内涵,内容上比较单一,学科技术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无法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旧的艺术课程没有突出艺术教育应可发挥的作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教育是新的理念,课程上增加更多相关的人文知识,互动性强,课程设置内容丰富,教师操作上也比较灵活多样,提供了更多的评价方案,从各种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趣。新的艺术教育理念给素质教育输入激情与活力,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与创造的乐园。
        艺术的教育是培养人产生美感的教育。美,是我们每个人所期望的,美的确也存在于各式各样的形式   与展现当中,艺术的教育强化人的个性发展,从造型、色彩、音律、节奏、肢体的运动(艺术体操)等等   去训练每个学生,激活高尚的视听感觉,培养学生敢于实践与创新的心理品质,让他们与生存的环境达到   完美的和谐,从而随着个体的生命延续与其“洞察力、创造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   的变换紧密联系。“一旦这些素质在挣脱了一些被动的桎梏解放出来,一种内在的自由,一种较高的觉醒便开始。这种能力的激发与使之活泼对教授的一切科目,甚至于最严密的逻另,都有裨益。”我们期望 21 世纪的教育改革,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我们也倡导为了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旺发达,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借助改革的力量一起来推动改革的进程。


        我在这里不去讨论具体的艺术科目的改革,不去复述众多课改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就教育的改革所   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形式)——素质教育,以艺术审美的角度探讨艺术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也避   免了艺术的教育是狭隘的培养几个艺术家的偏见,肯定了我们应该运用艺术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大部分的   优质的“人”。
        下面探讨艺术的教育进一步理解艺术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首先,什么是艺术?我们说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如同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方式一样。历代睿智者几乎都有不同的见解,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它能用概念去定义的话),比如提出一些与“艺术”字眼相关的说法: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歌唱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还有什么影视艺术、主流艺术、民间艺术、领导艺术等等;可以说,与   人类有关的代表某种“形成”最高的品质或物质的都能在其后套上“艺术”字符,艺术成了个体与大众接   受的意识。在这里我想阐明的是:艺术它必须通过人的感官才得以实现它的存在!这谁都不能去否定,正   如科学的真理它是客观的存在一样,只不过是通过科学家去“发现”而已。艺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形式当   中,艺术的教育不仅指音乐、美术的教育,还包括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园的美化建设,教育设施   的合理配置,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等。当然,艺术的教育以生活为基准。
        在这里我引用一伟大哲学家对艺术的解析:艺术即人本身。非常直接而明了,显然,从人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去研究艺术的本质是唯物主义的方法。人与意识是不可分的,人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是辩证的存在,   往往我们对于能给予我们感官得以“愉悦、兴奋……”的诸如绘画、音乐或一部电话、一个故事,甚至于一个事件,它们都以独特的形式展现,我们通过这些“形式”都会感觉到因为它们具有美的因素;美学家伏尔泰也说过:艺术的目的为了美。艺术的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
        教育是对人的感官的教育;美是什么?据《辞海?语词》有关的解析是:指味、色、声的好,指才德或品质的好,指善事、好事,指选美、称美。艺术的教育能使人“发出好听的声音、说出好的言语、造出好的型、有良好的行为……”艺术的教育是对人体感官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教育最好的方式我们说是具有美好的形式。人体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是人作为生物自身的属性,目前我国中学学校开设的艺术教育科目主要是音乐(听觉的抽象艺术)和美术(造型的或视觉的形象艺术),是实现视、听、触觉的教育的理想方式。经研究,人的视觉与听觉是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感觉,“是人的各种感觉中具有审美作用并成为审美感受的基础”,儿童与少年时期应该在充满美好、和谐与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人,不管是儿童与少年或青年和老人对感官的审美都期望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普遍性的,一种与生命、自然和宇宙本身的和谐。“我们的儿童,仿佛处在一个健康的地区,能够从任何角度感受到美,高尚的作品都有一股力量使人耳目一新,就像一股和风从健康之境飘送来了健康,也使儿童时期开始,即已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与理智的真正美相似,爱好以及和谐。”培养具有艺术素质的人,具备对客观世界有健康的审美方式;审美并不是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与兴奋,但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知的特点:如线条、形状、色彩、音韵、节奏等等是构成美感的因素;审美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是前提是基础,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产生有区别的心理反映,他们的心理历程和结果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命本身在其最秘密与最重要的本源就是美的,美是因为把活力具体的表现是形式上,不仅是物质的,且是美学的。这也就是宇宙本身进化上能见到的造型原则”。这些重要的发现,是用于我们实施艺术教育的依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产生不同的观念和艺术,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的发展变化,是艺术引导和启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同时也是审美的需求决定艺术的生产形式。21 世纪世界人类文化、经济、政治多元格局的相互影响,社会形态的多元的自我的或被动的在发生急剧的改变,人类的自身素质暴露在世界大环境之中
        也将接受自然进化的法则,“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的步伐正迈向先进的未来,我们吸收先进的人类文化,高举邓小平的伟大旗   帜,发扬“三个代表”精神,在“十六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大踏步奔小康。“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目标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我们已经看到历史的艰巨任务落在了每个人特别是教育者   身上,这是历史的挑战,也是我们发展的机遇。再用我们艺术的感官去感觉吧,我们已经看到国家已在宏   伟的蓝图上定了调,设计好了完美的框架,普天下的艺术家们尽可能在上面激情澎湃,展尽风姿了。最后,我们总结: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形式,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符合社会发展   要求的,同时也是一次完美的教育形式的展现,艺术是形式的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想象的最高形式是一种从事抽象比例与和谐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结果是造就具有不同技艺不同个性的有创新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艺术家胚子;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艺术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艺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
        参考文献:
        [1]《通过艺术的教育》英 赫伯.里德著吕廷和泽  湖南美术出版社
        [2]《素质教育》李亦菲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