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春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中心学校 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要从普及常识,助力养成;榜样示范,引领养成;实践活动,夯实养成;规范制度,促进养成;形成合力,深化养成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策略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着力普及常识,助力养成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从目前情况看,小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还比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家庭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善待家庭;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比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和遵循。
二、着力榜样示范,引领养成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该通过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一)教师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一个谈吐文雅、穿戴端庄、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要庄重严肃,自己却在有说有笑;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却在上课铃声响后迟迟不到课堂。这样的教师又如何教育学生呢?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树立文明礼仪形象,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堪为学生表率,以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示范。教师还要注重在学生中挖掘和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身边的学生榜样离自己最近,摸得着,看得见,同学之间最了解,最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这样的榜样也更具有说服力。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可以每月都进行一次评选礼仪标兵活动,以民主投票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评和家长的每周一评情况,综合评选出每月的班级文明礼仪标兵。
还可以根据“月评”的结果,根据获得“文明礼仪标兵”同学的事迹,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了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着力实践活动,夯实养成教育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是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明礼仪行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才能使学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学习“文明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文明礼仪”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反映出来,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例如,教育学生在理解“文明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各项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如清洁卫生、布置教室和橱窗、绿化美化校园等,培养关心集体、劳动光荣的意识。二组织学生参加执行日常规范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值周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道德、纪律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着力规范制度,促进养成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规范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养成教育有方向,学生行为有规范,教师执行有力度。我们可以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为基本,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观念差、不懂礼仪、不讲礼貌的现象,从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入手,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要求。如:“学生在校一日班规”,让学生懂得了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样用法规增强了对学生的约束和规范,通过严格管理加强了学生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着力形成合力,深化养成教育
务必深刻认识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家长充分认识,形成共识,共同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所以可以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时就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烧饭、做菜等;经常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帮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遇到大事难事主动与父母商量,多向父母学习,并尽可能尊重父母的意见。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孝敬行为习惯,并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广到了老师、同学以及全社会成员,让文明礼仪扎根学生心里,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总之,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教师从每件小事抓起,坚持不懈,尝试更好的教育策略,促使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7]黄学科.礼仪教育“四结合” 切实提高教育实效[J].广西教育,2010,(19).
[9]董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