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中“下盘”运用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李倩
[导读] 本文首先介绍“下盘”与中国古典舞重心的联系
        李倩
        云南省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下盘”与中国古典舞重心的联系,紧接着阐述中国古典舞“下盘”的动作构成,结合中国古典舞“下盘”的审美特征,分析中国古典舞“下盘”的训练。在文章的最后,探究“下盘”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为中国古典舞“下盘”的运行提供了文献资料。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下盘”;运用;探究
一、中国古典舞重心与“下盘”简介
(一)中国古典舞重心训练的文化特征和技术特点
1 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舞重心训练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重点训练工作就是舞者学习重心转移的身体规律,将身体肌肉训练到一个习惯的平衡点,实现重心训练工作的落实。通过步伐训练中的重心流动,可以体现出流动中的文化风貌,舞者舞动肢体进一步表达出中国的文化内涵以及气韵美感。
2 技术特点
        在进行中国古典舞重心训练,舞者需要重视自身脚下训练以及腰部的训练,主要训练模式是通过对“下盘”的动作链接训练,更好的开发舞者“下盘”,保证“下盘”的灵活性以及稳定性。重心训练的技术特点体现在舞者舞动过程中流畅的曲线美感,通过对肢体表现的轻重缓急、延伸、切分等,进一步实现刚柔并济、抑扬顿挫、吞吐自如的美感形态。舞者将自身的神韵有效融入到具体的舞蹈动作中,通过舞蹈风格以及节奏变化的渲染,保证舞蹈的审美特征。
(二)“下盘”与重心的联系
        中国古典舞中“下盘”的观念,指的是腰部以下的身体部位,包含胯。下盘的稳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影响舞者的舞蹈美观程度。中西方对于舞者下盘的美的定义不同,在西方概念中,下盘轻盈为妙,在中方观念中,下盘厚重才更为可取。下盘可以为舞者提供舞蹈过程源源不断的力量,同时下盘也是舞者的支撑重心。
        根据人体的身体构造,舞者“下盘”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重心转移的灵活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古典舞旋转运用重心的三种形式主要包括移动重心、平衡重心以及垂直重心,这三种重心的处理方式都依赖舞者“下盘”的灵活性以及稳定性。
(三)中国古典舞“下盘”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主要体现在线性美、流变美、形神美。线性美的圆、游、流、转,可以体现舞者对于中国古典舞“下盘”运用中的美学追求。流变美可以展现舞者的灵气,有节奏的动感带动舞美的形式转换。形神美体现在“下盘”动作的“转、沉、松、棚”之中,用舞者的身体姿态去展示舞蹈中包含的真情实感。
二、中国古典舞“下盘”的动作构成
        中国古典舞“下盘”舞蹈通过“转、沉、松、棚”这四个动作构成,为观众展示了美妙的舞蹈。“下盘”用简单的基础动作去融汇成优美的中国古典舞,而中国古典舞的“下盘”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四个动作的组合排列。
(一)转
        古典舞的“转”有两种,在中国古典舞的前提条件下,三声读法的“转”,对应的是古典舞的闪转腾挪中的转,意思是立体空间及动作动势的转变;四声读法的“转”,对应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跳转翻中的转,是指旋转类的技术技巧及舞台调度流动。而体现古典舞“下盘”的特殊运动方式是指三声读法“转”。舞者在进行转的过程中,会将自身身体姿态进行优化处理,用脚带动胯骨,经历一个“下盘”的完整开合。胯骨的主要运动轨迹可以抽象的看作是一段完整的弧线,在转这一动作结束之后,形成一个扇形。在中国古典舞当中,转运用到了舞者“下盘”的承力作用,借助支撑的力量,利用身体的移动来舞动一段美妙的舞蹈。舞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不断地转,不断地移动自身所在的空间位置,尽可能表现具有舞台张力的中国古典舞。在人体构造中,正常的重心是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下,转需要打破传统重心的平衡。常见转中的重心是平行移动的,左右或者上下,左右包括云步以及大掖步左右转换等;上下包括青龙探爪、缠丝腿转扣步[1]。
(二)沉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沉,就是舞者利用自身的身体重量,将肢体有延展性的往下落。舞者在进行沉的过程中,会将自身身体由上向下的舒展开来,将自身的重量汇聚到肢体的一个支撑作用点,形成一种似落不落的身体姿态,例如老鹰展翅。在中国古典舞当中,沉运用到了舞者重力与支撑力相互作用的舞蹈技巧。在下沉的过程中,由上向下的舒张舞者的肢体,将沉的重心主要落在舞者的胯上,尽可能舒展腿部的线条,保持中国古典舞的流动性。沉的过程中,舞者的身体重心是从高处落到低处。

通过舞者“下盘”的灵活性以及稳定性,完全展示膝盖的韧性,将自身重力压到古典舞要求的标准位置,在保证舞者身体平衡的前提下,实现舞姿的优美。
(三)松
        在中国古典舞的前提条件下,松就是舞者肢体的放松,在放松过程中实现力的伸展,这种松的感觉是相对于紧而言,可以更好的为下一个动作积蓄能量与速度,实现舞姿的松弛有度。舞者在进行松的过程中,不由自主会将身体移动趋势朝向下或者向内,任由重力作用将自身的姿态拉低。在中国古典舞当中,松运用到了借力发力的原理,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与关节的传导作用力,例如拧倾圆曲。在步伐流动的过程中,充分显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流畅性,为下一个舞蹈动作蓄势待发。松的过程中,舞者的身体重心是平衡与破坏之间转化。舞者展现松的时候需要将自身现有的重心平衡破坏掉,用破坏重心的身体失重力去控制自身的肢体,给“下盘”运动加速。舞者通过松与身体重心之间的合理抗衡,展现优美曼妙的中国古典舞。
(四)棚
        棚在中国古典舞中作为肢体走圆画曲的动作支撑,不是在具体实际动作中可以被欣赏者观察出来的,但是却无时不刻存在着圆与曲的每一个动作,是一种蓄力的状态。棚不能够从外部舞姿直接观察到,是体现在舞者内部肢体蓄力过程中的,在“下盘”动作中,舞者想要棚起来,就需要将脚、膝、腿、胯都联系起来,形成同一个发力的躯干,主要发力点在于舞者的脚部,通过棚实现舞者身体重力的有效抗衡。棚与步伐流动存在着对抗作用,棚是舞者蓄力的过程,需要整个“下盘”凝聚发力。步伐的流动主要是舞者将力量集中在一个流动的点上,看上去就像是力量点引领着流动。在中国古典舞中,往往在流动之后用棚去结尾,实现动作的干脆利落[2]。棚与身体重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舞者在展现棚的时候需要依赖于身体重心的平衡,在运用棚的时候可以让身体重心更加的稳定。
三、中国古典舞“下盘”的训练
(一)柔韧性与能力训练
        中国古典舞“下盘”的训练基础就是舞者柔韧性与能力训练。舞者需要进行大幅度的全方位的软开度以及各关节大幅度的回旋能力的训练,以完成勾、绷、?、端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的动作;同时,通过对下肢的关节、韧带、肌肉的专业化训练,使舞者具备完成各类动作、舞姿和技术技巧所需要的能力。
        在中国古典舞的“能力训练”中,女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下身的力量训练,难度尤为体现在踝关节到膝关节的压踩推蹬。中国古典舞教育工作者加强学生“下盘”的能力训练,主要是借助脚下的碾压以及弓步和扑步上的推移重心,引导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学会借力发力,从而实现学生“下盘”的重心控制以及其流动性,进一步教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控制中段(髋关节和腰部)的力量。
(二)步法训练
        中国古典舞中的步法是指圆场、摆扣步、行步、花帮步等一系列步伐。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不仅仅只是基础的柔韧性与能力训练,古典舞美感主要体现在舞者的步法。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对舞者下肢腿部关节的灵活性、韧带的柔韧性和肌肉的力量、速度等方面进行训练[3]。中国古典舞步法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整体现“借步发力”的真正含义,步法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古典舞中技术动作的舞蹈基础,舞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结合“跃步”、“蹬步”、“败式步”等基础步法,进一步实现自身高强度的跳、转、翻的训练。多种步法有序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的美感与艺术感[4]。
四、“下盘”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一)“下盘”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探索
        中国古典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戏曲中借鉴了不少了经验,例如在《驯龙》中就结合了中国戏曲中点步、蹉步、探步等武生动作,将这些经验融合进中国古典舞的实际情况中,经过几代舞蹈工作者的潜心研磨,“下盘”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实现了流动中的步伐以及停顿中的步态的完美结合。
(二)“下盘”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创新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过程中“下盘”一直都是占据着重要的教学任务,舞蹈教师结合传统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基础,将现代的舞蹈审美紧密联系,创新更加适合现代古典舞教学的下盘训练动作。由于下盘训练对于古典舞身韵主干支干教材有辅助推动作用,相关教育人员需要以“下盘”为出发点,思考是否可以总结出相关训练元素,更好地推动中国古典舞教学发展。由于现代舞也是不乏重视下盘训练的舞种,教师可以在教授中国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开展现代舞以及古典舞的综合教学,尽可能脱离舞蹈的形式限制,从舞蹈表达的根本上开展创新教学。
五、总结
        综上所述,扎根传统文化,深挖传统文化,对于“下盘”运动的核心做出思考,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典舞对于“下盘”的重视程度,来源于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戏曲对“下盘”的要求。中国古典舞根据自身的特点对“下盘”有着独特的见解,结合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结合中国古典舞“下盘”的特征,为中国古典舞注入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文旭东. 中国古典舞“下盘”运用的探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
[2]冯伟杰. 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探寻[D].北京舞蹈学院,2018.
[3]夏维家.中国古典舞步法训练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S1):15-18.
[4]孟妍.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基础训练及应用[J].北方音乐,2016,36(04):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