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市
摘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作用,结合现阶段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来看,通过心理引导的方式,能够从根本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动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引导;创新策略
一、心理引导因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满足素质教育要求
因当前社会发展环境日新月异,学生对于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困扰与心理包袱也因此增多,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久发展,应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面对平日思政课堂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其作为切入点进行完善,从根本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提出的需求,并推动思政教育的长久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单纯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与生活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其中不健康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均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给予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高度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平日的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加侧重于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心理变化以及实际情况尚未得到高度重视。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心理引导因素融入其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可解决日常生活当中的困难,借助心理引导因素帮助学生接受与肯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满足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投毒等恶性校园事件频繁出现,思政教育工作得到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定期开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从根本杜绝恶性事件的出现。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借助为学生传递正能量的方式,保证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当中,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心理引导因素的原因
(一)学生个性鲜明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思想与需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统一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甚至使得学生的思维出现明显的趋同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警惕意识,并不愿意大胆发表自身观点看法,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心理引导因素的运用则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地创新发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凸显思政教育作用。
(二)压力能力有限
当代大学生将要步入社会,内心迷茫且受各等方面压力的影响,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厌烦心理。若教师在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时,只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则难以扭转这一局面,甚至还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通过运用心理引导因素,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给予学生更多尊重与理解,取得学生信任后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心理引导因素能够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并真正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三、心理引导因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一)构建完善管理体制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工作当中,素质理念属于中心理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融入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的内容,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引导中心,能够对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另外,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设定日常管理结构,投入更多人力与物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引导教育工作环境。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将引导教育课程,给予心理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高度重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二)提高评估的精确性
受思政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为后期的评估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因缺乏统一的评估评价体系,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只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应出来,学生的心理变化则是难以预测的,无法将思政教育的成果精确的判断出来。在现阶段的心理健康评估当中,包含许多心理评估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最终的评估结果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运用心理评估的方式,提高思政评估体系的理论性,达到目标一致、内容精确、过程合理、方式高效等目标。
(三)构建专业教师队伍
构建专业的思政教育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首先,对高校心理引导教师的选拔方式以及要求进行优化,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心理引导属于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需要教师投入更多耐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对思政教育与心理引导等培训工作进行完善,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做好各项培训规划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当中,构建专业的思政教育技术团队。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心理引导因素具有积极推进作用,发挥心理引导的实质性作用,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因此,借助心理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对心理引导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与灵活运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当中,运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基于案例分析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与指导研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典型案例赏析》[J]. 王兴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5)
[2].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A]. 李林英,王立群.2013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暨第三届高层论坛论文集[C]. 2013
[3].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刍议[A]. 杨逾涵.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 2013
作者简介:陈卫平(1982-08-12),女,汉族,籍贯:四川泸州,当前职务:辅导员,当前职称: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