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刚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本文基于自建的习近平话海外署名文章语料库,参照MIPVU隐喻识别机制对语料中的隐喻进行识别,采用AntConc 3.5.8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本体隐喻占53.4%,结构隐喻占29.6%,方位隐喻占17%。习近平主席主要以拟人、旅行、建筑、容器、家庭等作为始源域,阐释目标域的中国外交理念,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使之容易被公众理解。
关键词:署名文章;概念隐喻;外交理念
一、引言
署名文章是指个人或团体署上名字公开发表的文责自负文章,是非常正式的媒体外交方式,主要用来传递清晰、权威的信息,向目标受众阐明访问目的、诠释双边或多边关系,以及就某些国际性议题发表看法,倡导国家政策,寻求身份认同。在公共外交领域,发表署名文章是一种战略沟通方式,以非官方表态的形式表达政府立场,通过个人魅力、传播媒介对国内外受众产生潜在影响,塑造国际舆论。[1] 为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署名文章中大量使用隐喻,帮助政治家创建一个隐喻性的现实,从而影响和改变人的思维与行动。本文对习近平署名文章中的隐喻进行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以探究习近平署名文章中常用的隐喻类型,系统地认识和理解习近平外交理念以及政治话语背后的隐喻认知机制。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习近平在2014-2020年间发表的57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约113 995 字。语料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和中国网。这些权威网站互相支撑,既能够保证语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又能够保证语料的完整性。语料的分词采用百度在线中文分词工具,语料库检索工具则使用日本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教授主持开发的AntConc 3.5.8。隐喻的识别参照Pragglejaz Group 提出的 MIPVU隐喻识别方法对关键词中的隐喻进行识别。
三、隐喻分析
对语料进行逐篇阅读、关键词分析后,本文发现习近平署名文章中,共计有34种具体的隐喻,其中本体隐喻(53.4%)的使用次数多、频率高,具体隐喻类型有12种;其次是结构隐喻(29.6%),有15种;方位隐喻(17%)有7种,次数少、频率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拟人隐喻(32.3%)、旅途隐喻(17.3%)和建筑隐喻(9.4%),三者合计占59%。限于篇幅,本文各取三类隐喻中排名前三的隐喻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本体隐喻中的拟人隐喻、建筑隐喻、容器隐喻,结构隐喻中的旅行隐喻、家庭隐喻和战争隐喻,以及方位隐喻中的多为好隐喻、大为上隐喻、新为上隐喻。
(一)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把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观念想法等抽象无形的概念描述成具体有形的实体。当这些经验成为实体或者物质后,我们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设定目标、激发行动等。[2]
1、拟人隐喻
“国家即人”隐喻在中外政治语篇中使用广泛。[3] [4] [5] [6] 把国家喻为人,为评价抽象的政治意识形态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人即原域,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即目标域。抽象的目标域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采用源域人际关系来认知,易于人们进行理解。
“国家即人”的隐喻使国家具备了人的属性,从而国家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就是国家的缩影。人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有远近亲疏之分,国家亦然。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中既包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兄弟、好兄弟”情谊,也有凸显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的“近邻、睦邻、善邻、友邻”。于中国而言,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在署名文章中,“朋友”“伙伴”十分常见,包括“真朋友、好朋友、特殊的朋友、永远的朋友、真诚的朋友”、“伙伴、好伙伴、合作伙伴、贸易伙伴、经济伙伴、全球伙伴”,来隐喻国家间关系,凸显了中国的友好和共赢精神。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塑造立体的、多层次的中国形象。具体而言,对西方国家,强调互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国际秩序的推动者和捍卫者”的国家形象;对发展中国家,突出互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的国家形象。在安全领域,塑造互为“地区和平的捍卫者、亚洲和平发展的促进者、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积极促进者”的国家形象;在经济领域,塑造互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推动者、建设者,世界人民福祉的贡献者”的国家形象;在国家友好方面,塑造互为“友谊的使者、推动者、引领者” 的国家形象等等。根据不同国家对自己形象的认知喜好,将两国置于同一认知语境,潜移默化地塑造国际社会对我国有利的形象认同。
2、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这个隐喻中,人们把有形的建筑作为始源域,而把理论、社会、事业、创造、关系等抽象复杂系统进行概念化为一座建筑。[7] [8] [9] 比如把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市场体系、两国关系、地区发展、世界和平等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源域的“大厦”来映射,理解起来就比较生动形象,符合民众对建筑和国家建设的认知。
习近平署名文章中的建筑框架比较完善,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施工”,还有“后期维护”。习近平主席强调做好两国关系的“顶层设计”, “夯实”、“筑牢”、“奠定”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搭建”完善的“框架”, 提供“坚实支撑”,构建“新格局”、“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世界和平”、“国际贸易体系”等等。采用建筑框架使人们理解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大厦添砖加瓦,强调了政治经济政策的长期性、合理性和稳固性。
建筑隐喻传统上用来指积极意义的政治行动,比如“打基础”、“机遇之窗”等。[10] 但偶尔也用来指某些含有“囚禁”功能的建筑,摧毁这些具有负面意义的建筑则是积极的,比如“打破冷战藩篱”。
3、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本体隐喻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源于人类自身,把人类的体验作为一个有界的、有里外之分的容器来看待。主要用来表征事物类别、 个体与他人间的亲密度等。个体亲密度高的人在同一容器内,与个体亲密度低的人在同一容器外; 相同类别事物在同一容器内,不同类别事物不在同一容器内。[11]
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涉及的容器隐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中国喻为容器,多次谈及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立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二是各种“体”,包括自身作为“经济体”、各种区域或联合的“经济体”以及各个层级的“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建“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处于这些“容器”中,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与进步。而作为人类社会新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把各个国家都包容在一个容器中,说明了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建立和发展人类共同体意识,各国平等相待,合作共赢才是出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远景。
(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源域为目标域提供了丰富的结构知识,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将源域概念的元素映射到目标概念的元素上。
1、旅行隐喻
旅行指“某种长期的有目的的行动”。[12] 在外交语篇中,旅行隐喻即有目的的外交活动。旅行隐喻中,旅行源域中的起点、方向、道路、阻碍、终点等和目标域中的最初状况、坚持的原则和目标、采用的模式、经验与教训和实现的目标进行结构映射。习近平署名文章中的旅行隐喻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是旅行”、“国际关系是旅行”、“共同目标是终点”、“困难是障碍”和“信念是向导”等。
运输方式的选择决定了旅行的模式和速度。[13] 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提到的出行方式主要是驾车和乘船,且具有针对性,对大陆国家多用汽车子隐喻,而远洋业务发达的国家多采用舟船子隐喻。汽车隐喻的源域是汽车,目标域是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发展,常见的关键词包括“车轮”、“快车”、“便车”、“弯道超车”、“加速”、“提挡加速”等等。说明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并且愿意帮助其他国家如同汽车提挡加速一样,搭乘“中国发展”这辆便车,快速的发展。舟船隐喻用源域舟船来认知目标域国家关系,用“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扬帆再启航、乘风破浪、掌好舵、扬帆远航”等强调了在面对国际争端或冲突时,国家关系愈坚固友好愈有能力解决国家矛盾,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林宝珠认为政治家们借用路途中“到达目的地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必不可少的”。[14] 尽管旅程中或许会有“波折、弯路”,“十字路口”的抉择,但可任何旅程都有终点,这意味着旅程中间的不愉快经历只不过是临时的挫折,终有结束的时刻。而署名文章中的旅行隐喻其目的在于创设同伴们在旅程中同心同德,以积极心态携手实现目标。就此而言,旅行隐喻鼓励同伴接受短期的挫折而换来长期目标。
2、家庭隐喻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家庭隐喻涵盖面广,包括国家是个大家庭,每个公民都是大家庭中的成员;国际组织是大家庭,组织内的成员是家人;整个世界是大家庭,所有的成员国都是家人。所以,很自然人们用“家庭”模式去思考和理解“国家”,以家庭中的处事逻辑来解释和论述国家事务。
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中频繁使用家庭隐喻,希望通过家庭的特点来拉近各国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到访国家人民的共鸣,增加认同感。习近平主席把邻国喻为“血脉相连”的家人,国家间的交往是“走亲戚”,国家间的友好事业要“世代相传”。把亚太喻为一个“大家庭”,区域内每个国家都是其中一员,中国同各国是家人般的关系,应当携起手来,“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外部的威胁,用和平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把地球喻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呼吁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顺应时代潮流,携手同行,将地球构建成为和平、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
总体而言,家庭隐喻的使用能激发人们对国际合作的兴趣,达成和平共处和共同繁荣的目标。此外,家庭隐喻也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形成亲密的氛围。通过家人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框架,习近平主席希望各国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应对外部的威胁,用和平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
3、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即以真实的战争为源域映射非战争行为或事件。战争隐喻广泛应用于对抗自然灾害(蝗灾)、公共卫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体育赛事等领域。人们对与战争相关的关键词如“战略、部署、挑战、捍卫、抵御”等都耳熟能详,用这些词映射到国家发展和安全领域,便于人们更形象地理解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应对的措施等。
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战争隐喻多与国家政治、外交与经贸发展、规划等相关,需要各国政府(领导人)的战略部署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战争”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对挑战、做出部署、打击恐怖、应对气候变化”等等。通过战争隐喻把“恐怖主义、三股势力、跨国有组织犯罪、气候变化”等等概念化为“敌人”。通过战争隐喻表明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殖民、反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
(三)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根植于人们的身体和文化经验,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把简单的空间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结构上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比如,上-下,里-外,前-后,深-浅,中央-外围等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所有的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表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多数抽象概念是通过空间隐喻得以理解与表达的。[15]
1、多为上,少为下隐喻
上/下这两个垂直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空间方位范畴。[16]“上”多用于表示“高兴、健康、多、道德”等正面积极的概念,而“下”则多用于表示“悲伤、疾病、少、堕落”等负面消极的概念,这些概念来自人们直接的身体经验。当把更多的东西添加到已有的东西上时,其高度会增加;反之,高度会下降。这类经验基础产生了对应的概念隐喻:“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即“多为上,少为下”。
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空间隐喻最直接的运用在于展现数量的变化:“更多”用来表达上扬、好的的趋势,而“更少”则用来表示下降、不理想的状态。在人员交往上,用“超过、突破、更多、越来越多”等表达人员交往人数上扬的趋势;在经贸投资方面,用“大幅增加、日益增多、双边贸易额增长了/突破/超过……、直接投资增长了/突破/超过……、保持增长势头”等表达中国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开展经贸合作时更注意多予少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在国际合作方面,用“多边主义、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舞台、多边框架、多边机制、多边协调、多极化、多样性、多元化、多样文明”等阐明中国坚定奉行多边主义的重大主张,发出中国支持多边主义、践行多边主义的明确信号。
2、大为好隐喻
大为好隐喻属于方位概念隐喻。[17] 大为好隐喻同样来自人们直接的身体经验:当某个实体的数量增加时,该实体所占据的三维空间范围会增加,换言之,“更多就是更大”。根据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自然可以推导出“大为好”隐喻。
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发扬光大、潜力巨大、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扩大、大型/大项目、合作巨大/重大成就、”等用语,表明要把两国之间的友谊发扬光大,而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合作规模扩大、持续扩大。此外,“大为重要”(BIG IS IMPORTANT)是一个普遍接受的喻义。[18] 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中频繁使用“重大关切、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第X大贸易伙伴、第X大出口市场、第X大进口来源国、第X大投资来源国、第X大经济体”等,阐明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合作才能共赢。
3、新为上隐喻
这里的“新”是指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因为克服了旧事物中腐朽落后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所以具有远大前途和未来。根据Lakoff & Johnson“未知为上”和“已知为下”[19],可以推出“新为上”隐喻。
习近平署名文章中大量使用“新时代、新时期、新纪元、新模式、新常态、新型国际关系”等关键词隐喻各国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思维不要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行动起来采取“新举措”,取得“新进展”,推动两国关系、国际关系迈向“新高度、新层次、新辉煌”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对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本体隐喻(53.4%)位列首位,主要采用拟人隐喻构建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邻家形象以及负责任、有担当、重情义的大国形象;以建筑隐喻呼吁各国携手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容器隐喻推动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其次是结构隐喻(29.6%),主要采用旅行隐喻创设同伴们在旅程中同心同德,以积极心态携手实现目标;以家庭隐喻拉近各国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人们对国际合作的兴趣,达成和平共处和共同繁荣的目标;战争隐喻则主要表明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殖民、反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方位隐喻(17%),通过大量使用“多为上”、“大为好”、“新为上”隐喻营造署名文章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便于人们接受。整体而言,习近平署名文章以隐喻化的语言阐释国际关系和外交上的抽象概念,是外交理念、外交思维和外交方式上的一种创新。
A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Zhao Zhig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VU University Amsterdam and AntConc 3.5.8 to make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Xi Jinping’s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Corpu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ntological metaphors account for 53.4% of the total metaphors identified, the structural metaphors 29.6% and the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17%. President Xi Jiping takes person, journey, building, container, family and other concepts as the source domains to explain the target domain of the abstract diplomatic concepts with concrete language for easy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signed articles; conceptual metaphor; diplomatic philosophy
参考文献:
[1] 王群.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外交意蕴与价值旨归[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3):12-19.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25-27.
[3]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M]. Cambridge: CUP, 1993:243.
[4] Chilton, P. &Lakoff, G. Foreign policy by metaphor. 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Anita Wenden (eds.)[M]. Language and Peace. Asdershot: Dartmouth, 1995:38-39.
[5] Wendt, A. The State as Person in International Theory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4, 30(2):289-316.
[6] Musolff, A. (2016). Pol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Discourse and Scenarios. [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7]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38.
[8] Goatly, Andrew.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M]. London, Routledge, 1997:46.
[9] K?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136-140.
[10]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70-74.
[11] 张积家. 容器隐喻、差序格局与民族心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5):214-221.
[12]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An.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M]. Cambridge: CUP, 1993:220.
[13] Jonathan Charteris-Black.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M]. Palgrave Macmillan UK, London, 2011:94.
[14] 林宝珠.隐喻的意识形态力[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15]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8.
[16] 候鹏.空间概念“上/下”的隐喻及其理据性[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5):60.
[17] 贺梦依.政治隐喻中的意识形态[J].当代外语研究, 2014(9): 22.
[18] Grady, Joseph E. “Metapho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Dirk Geeraerts and Hubert Cuyckens, eds. Oxford: Oxford UP, 2007:194.
[19]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20.
作者简介:赵志刚( 1975—) ,男,山东武城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当代中国政治语篇隐喻研究”(19CWZJ40);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基于语料库的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研究”(ZH201906103)
作者简介: 赵志刚( 1975—) ,男,山东武城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