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序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既是建立在族际交往基础上的民族融合,更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新疆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从属于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沙俄和苏俄在中亚垦殖,削弱了中亚国家对主体民族的国族认同。
关键词 新疆 中亚 民族认同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中苏戍边比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ZH066)
一、概念解析
民族认同是民族在共同地域、生计、语言、风俗、宗教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特征的认同。如马戎所说:民族意识是指一个人处于民族关系的场景中如何给自己定位。这种认同的核心是民族价值观的认同。突出表现在民族情感方面,尤其在受到外敌入侵或民族冲突的时候,对本民族的热爱化作对内凝聚、对外协作的力量,捍卫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利益。
民族认同关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因民族认同的强化而表现出的冲突、冲突与和平并存或整体和平与局部冲突的关系。所有民族关系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于民族利益层面,具体表现在政治权力不平衡、经济利益不均等、文化传统不断消逝、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等方面。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民族构成及沿革
1、新疆多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既是指生活在我国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国家,又是现在我国领域内56个民族的总称。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联结和融合,形成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个民族有一定的地域共同性。从古至今,新疆地区一直生活着多个民族,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通过长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13个世居民族、47个民族共同杂居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由于民族传统、民族信仰与民族风俗各不相同,造成了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民族关系呈现复杂性与多变性。新疆的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虽然同属突厥语族,信仰同一种宗教,但由于经济生活不同,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藉绿洲而居”,而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牧业、“逐水草而徙”,其文化模式也有所不同,民族性格和文化行为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新疆各民族文化中既存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又有着世俗化的一面。
多民族国家的国族认同是基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现实基础。文化认同中最核心的认同因素是统一价值观的认同。几千年的发展,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观”的空间地理认知格局。自秦王朝首次实现“大一统”以来,王朝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区域的统一与并存相结合的国族共同体。在与王权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这一区域逐渐被赋予了“中国”概念,进而认同中原文明。
基于民族历史记忆、现实境遇、传统文化的认识而形成的民族情感不断地表现在个体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方面,从而使民族情感在民族认同中发挥着心理纽带作用。新疆各族人民为守土固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和发展中的一部分。
新疆尉犁县2019年最新考古发现的千余件唐代安西都护府军镇遗物,实证了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新疆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行而不相悖。
2、中亚主要民族
中亚的绿洲和河谷是伟大文明发展的摇篮。南部丰饶的费尔干那盆地孕育了农耕文明,北部茂盛的哈萨克草原则繁衍出亘古至今的草原文明,共同构成了中亚地区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这里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方。在中亚的南部乌兹别克人先后建立了三个汗国,北部哈萨克汗国一分为三。
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骑兵,沿着草原丝路横扫欧亚大陆,把欧亚大陆连成一体,建立起庞大的蒙元帝国,从而打通了亚洲和欧洲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壁垒。但是到16世纪下半叶,由术赤后代建立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三大汗国相继被沙俄吞并,中亚地区形成了被沙俄半包围的态势。俄罗斯人想要占领中亚,实施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计划。最先是控制了北方哈萨克草原大中小三个玉兹,接着吞并了南部的三个乌兹别克汗国。从占领浩罕汗国开始,又分别征服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最后占领了土库曼地区。染指中亚以后,沙俄就开始了对中亚地区的“开发”活动,实施殖民化统治。
在1907-1912年间,大约有77.94万俄国人涌入哈萨克斯坦北部和东北部。到20世纪20年代,苏联时期进行民族识别和划界,奠定了今天中亚各民族国家的最终版图。
中亚的主要民族是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塔吉克人以及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人、东干人、鞑靼人,这些民族有着各自特殊的形成条件、民族传统,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亚各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又都受斯拉夫文化、波斯文化、汉文化等不同质文化影响。跨境民族在长期的跨境往来生活中交叉渗透,已经把各国的习俗和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因为民间交流交往历史悠久,宗教的强大社会力量使得中亚各斯坦国民心相通。
三、民族认同过程
1、新疆各民族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认同
在构建国族认同的过程中不可能忽略各个民族自我认同,因此在多民族国家中构建国家认同必须吸收各个民族认同的认同因子,再根据国家内外环境的需要加以整合,达到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的互融与提升。
各种不同宗教虽然教义表述不同,但所有教义中都充满对真善美的奖励和对假恶丑的惩罚,这不仅是各个民族认同的共同标志,也是民族之间交往认同的基础。通过民族交往认同,则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奠定价值观基础。这些价值体系,首先凝聚起民族自我认同,然后通过族际交往与合作,在不同民族之间达成族际交往认同,最终则在国家层面达成各个民族共认的价值观。
公元前60年,西汉在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当时的于阗王国自称唐朝宗属,并随唐朝国姓李。汉语文字在唐代是官府文书中的政治通用语,又是唐代铸币中的法定文字,在西域各民族中广泛使用。新疆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等三州、四镇的汉传佛教大盛,汉僧还担任总管四镇佛教的僧都统,大乘色彩的经变画取代了西域传统的本生画。回纥西迁以后,维吾尔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和新疆地区文化影响。在新疆若羌的楼兰遗址、和田的尼雅遗址、尉犁的营盘汉晋墓地、高昌的阿斯塔那古墓等都出土大量从汉至隋唐的丝绸织品,其种类不下二十余种,还有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针灸、医术、画风等文化特征充斥其中。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佛经翻译和寺院建筑、雕塑、绘画及音乐等与中原文化交流繁荣局面出现。清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后,中国西北边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地理环境、绿洲经济的单一性,人与人、人与物交流很少,客观上制约着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国情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指导下,多项民族优惠政策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由于历史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各民族间相互间语言不通、联系不多,缺少共同的交流媒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组建以来始终恪守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传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军旅文化,又吸收借鉴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形成了以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主流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兵团文化。这一文化具有凝聚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和力,能够克服文化差异的束缚,为各民族的相互嵌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新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关键。新疆多民族混杂居住,频繁交往以及人口、信息的广泛流动,使各民族文化彼此借鉴,在一些文化特质上又出现某些趋同化现象,相似点不断增多。除了本民族属性以外,共同认同中华民族为其国族属性。
2、国家变迁影响中亚国家民族认同
中亚地区居民历史上曾被称作“鞑靼人”,后又称作“亚洲俄罗斯”人,最终被称为“中部亚细亚”人。在中国隋唐时期,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2018年中亚五国总人口约7185万。
中亚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由当地民族建立的稳定的统一国家,因此该地区的行政区划也从来不是按民族居住区划分,而是由地形、经济生活方式、政治力量对比乃至外来势力干预所决定的。
19世纪中叶,俄国国力增长,开始不断向东、向南拓展生活空间,席卷了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大片领土。沙俄占领了哈萨克草原以后,为巩固其在哈萨克草原地区的统治,推行边区俄罗斯化民族政策,鼓励农民迁往哈萨克草原、中亚等地区。在沙俄移民过程中,哥萨克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侵占了大片土地,把游牧的吉尔吉斯人赶向草原深处。
19世纪晚期,从中国新疆迁往中亚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移民约35万人至今仍定居于中亚国家,那里的回族移民至今还保留着中国晚晴时期陕西甘肃一带的方言和习俗。
中亚的四个汗国曾经和俄罗斯和平共处数百年,最终却在威逼利诱和潜移默化之下逐渐丧失主权独立性,被渗透、颠覆,并被永远地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力量分布。
由于中亚地区多民族杂居,十月革命前并没有清晰的国族、乃至民族概念,而是统称为穆斯林,人们之间的分类更多是基于宗教的、地域的、语言的或者部落的划分。
苏维埃国家建立以后,开发中亚就成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国策。1924年开始的对中亚民族进行识别和划界,划分出各个不同的民族,然后按照民族来划定民族国家,使该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传统领土和边界都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是对过去一千多年来自然形成的中亚传统疆域的颠覆。
与此同时,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对中亚实施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基础的独特开发战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大量人口迁往中亚。1942年2月1日对疏散人口进行统计,哈萨克斯坦接收了大约60万人,乌兹别克斯坦接收了大约71万6千人,吉尔吉斯接收了10万8千人,其他中亚共和国接收了 8 万 7 千人。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在中亚实行垦荒。大量俄罗斯人口进入中亚地区。许多垦荒者在当地扎根,族际通婚增多,俄罗斯族与哈萨克族等民族融合加快,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个斯坦国不再是纯中亚族裔的地区,大批俄罗斯欧裔族群的到来,使中亚地区国家成为多民族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解体前,中亚五国的俄罗斯族人口约950万。这种人口迁移进程急剧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打破了原有的族际平衡,在外来族群之间、外来族群与本地族群之间也引发了多起尖锐的族际冲突。垦荒实行的苏俄移民政策在中亚国家造成了民族隔阂。俄罗斯文化的推广,各民族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实践中的合作,卫国战争,冷战的意识形态对抗等因素都强化了以俄罗斯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认同。这些移民政策使得各斯坦国的本土主体民族不再具有优势甚至被边缘化。
中亚各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在文化上和心理上一直保持较强的独立性。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外部侵略和奴役,但中亚各民族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伴随苏联解体,中亚地区出现了五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因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民族国家建设缺失的苏联时期,所以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独立之路,中亚国家才逐步成型。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大部分俄罗斯族人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到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哈国境内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9.7%与37.8%。该国于1992年出台了《移民法》,吸引全世界尤其是俄罗斯境内的哈萨克人移民进来;2012年提出《哈萨克斯坦一2050》战略强调哈语作为国家精神支柱的核心地位,巩固主体民族自主意识。通过推行吸引全世界哈萨克族人回流的政策,哈萨克斯坦从周边国家和欧美各国召回了以百万计的哈萨克族人。在1780万人口中,63%的国民都是哈萨克族人,是占人口绝对比例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族仅占23.7%。留居的俄罗斯族人在政治上和社会方面均受到一些不平等待遇。
总之,中国新疆在数千年的文脉传承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始终与中原民族保持紧密联系,自治区境内各民族融合发展、亲如一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民族国族认同深入人心。中亚国家在国家变迁过程中经历了民族认同弱化的挫折。在国家获得独立之初,不同程度地面临民族分裂危机,各斯坦国民众对主体民族以外的移民民族具有排斥心理。通过实施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政策,中亚国家再次走上国族认同回归之路。
作者简介:牛序茜(1964——),女,山东济南人,汉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①丁忠毅,黄一鑫:次边疆治理:历史镜鉴与实践意蕴 ——以西部边疆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J]云南社会科学.2020(3)
②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 ——以中国为例.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③朱碧波,张会龙:文明国家:中华国家范式的一种理论阐释. [J]思想战线.2020( 4)
④徐俊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系研究. [J]宁夏社会科学.2018(6)
⑤王佳: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族群一是调控及国家认同建构. [J]俄罗斯研究.2017(6)
⑦[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等《世界文明史》.[M]赵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