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材料之“丰”,创作品之“新”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汪婷杰
[导读] 小学是学生审美观念启蒙的开始,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汪婷杰
        (湘湖小学,浙江 杭州 311201)
        内容摘要:小学是学生审美观念启蒙的开始,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美育”纳入到督导评估考核体系中,这对小学美术课程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审美愈发重要的当代,培养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展现创新意识成了教师执教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创意;材料
             一、不同取材成就不同作品
(一)时事取材
        在小学的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取材场景。布鲁纳曾经指出:“学生应当成为一个‘发现者’,亲自去寻找问题并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它。”故,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取材场景中寻找不同素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学美术教学不应当拘泥于寻常的校园,而是可以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描绘栩栩如生的作品。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目光出发,可以阅及诸多成年人也无法看到的一幕。同时,有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可以有效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不幸的疫情赋予了学生画作非同凡响的意义,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起到了“德育”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在完成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媒体或者发送给前线的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受到鼓舞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一心抗疫,共筑战线”的恢弘思想,领悟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团结。
        (二)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也可以将目光投向泱泱中华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从中寻找到课堂材料。
        例如:少数民族文化永远是我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可以依据地方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风格,最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从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入手,拥有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同样是“美育”兼顾“德育”。例如,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苗族的银饰,甚至组织学生一起设计,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的认知的同时,还促进了审美的提升。也可一起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泼水节”等节日的热闹,深究文化传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三)伟人事迹
        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各伟人的故居。在了解伟人历史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建筑画的基本功底,例如透视等原理。在书本上晦涩难懂的内容经过实地考察后,可以让学生更易接受。同时也起到了用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上进心的作用。
        例如:在本次疫情中,固安县温泉园区林城小学少先大队组织师生通过创作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剪纸作品,致敬抗“疫”先锋,宣传防疫知识。这就是灵活取材的鲜明例子。在具体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的素养还未达到独立完成作品的高度,教师可以规定选材,与学生共同阅读最新的新闻,并且一起研究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最后完成一篇取材恰当并且具有童心童趣的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绝不应该被局限在校园中,也不可“照本宣科“地进行”填鸭式“教学,枯燥的内容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无法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起到积极影响。在不同地区的教学中应当“就地取材”,用当地耳熟能详的例子,效果好过书本中人民津津乐道的几人。伟人往往拥有共同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才让他们成为了伟人。由此可见,选材的丰富,可以带来作品内容的创新。
             二、不同材料丰富不同创意
               (一)民间艺术
        小学的教学最忌枯燥无趣,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是学生的特色。所以单调的使用纸与笔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审美启蒙的阶段,教师应当正确传输“美”的思想。美不仅仅是表现在纸上的美,更可以是建筑之美,可以是剪纸之美,也可以是手工作品之美。所以灵活选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美才能最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意。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剪纸作品。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根据不同的背景有着多种不同的创作内容与手法。在剪纸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对称的美感,并且手工制作是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实践方式,是可以让有基础与无基础的学生一起享受的创作方式。同时,剪纸所需的材料十分简单,无需过多的准备,笔、纸、剪刀即可完成富有美感的剪纸作品。教师可以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先从简单的图形与内容开始,引导学生探究剪纸背后的原理,从而自己设计美丽的剪纸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学生因为不恰当使用剪刀而伤害到自己。
        (二)色彩调配
        油画是善于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小学课堂中,油画的教学应当与色彩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色彩是审美启蒙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油画颜料调配不同色彩达到色彩教育的作用。类似实验的色彩调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经历过实践习得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例如:在油画色彩调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例如“三原色”,“冷暖色”等知识,并且可以援引国外优秀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情境与取材下的颜色搭配。例如:在描述丰收的油画中大量使用明黄色等暖色调,而在描述悲剧的油画中则大量使用了蓝色等冷色调。根据这些对比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同颜色对情感的不同表达,如此一来就可以启发学生的色彩思维。明白了色彩的重要性后,可以针对学生情况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可以促进其对艺术的兴趣,并让学生掌握一门创作技术。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用颜色描绘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加强其审美能力。现阶段许多小学的美术课堂聚焦于欣赏,但是一昧的欣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应当多增加动手实践的内容,避免课堂的枯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公开地将作品展示给学校以及社会人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还能通过激发学生进取心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资源重利用
         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来制作手工产品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材料取自生活中的废弃物,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教师可以先用几种常见的废弃物为例,让学生明白“变废为宝”的思想。
         例如:塑料瓶可以作为笔筒、废纸箱可以修饰过后作为收纳盒。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上绘制装饰所需的图案或者体现环保思想的画作。利用此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生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更能教会学生环保思想。课堂中可以先用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己做起保护自然,然后引出课堂的主题“变废为宝”。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现环保主题,例如:用什么样的色彩搭配,绘制什么样的内容等等。随后教师利用手边的废弃物作为演示,制作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日常用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并在其中穿插一些美学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手工实践将废弃物转变成生活中用的到的物品,做到“变废为宝”,并且鼓励大家将“宝”相互展示,表现用法,并且带回家真正利用起来。
         用这种课堂表现形式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并且真正做到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主义”的环保。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四)现代艺术
         海报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聚焦于展现产品特色,吸引人们目光等方面,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品鉴海报,讲述海报之所以吸引人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能够明确色彩对于作品表现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国外设计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海报,牙刷头上冒着火红的烟,刷毛代表着火的森林,动物从森林中向外逃窜,旨意我们要保护森林;《我在故宫修文物》,主图为一个破口的古代瓷碗,旨在我们要保护文物;《非遗合伙人》,主图正涿渐被遗忘的油纸伞,暗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这一类的海报,一边激发学生的灵感,一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融材料之“丰”,创作品之“新”。我们应当用丰富的材料与表现形式去充实小学的美术课堂,让审美思想在启蒙的阶段就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楚晓红. 浅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 明日风尚, 2019, 000(013):P.71-72.
              [2]范洁. 浅述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 新课程·中旬, 2016(8).
        
              [3]尹少淳.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