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乐洋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北京市 100176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从2019年末席卷至今,对中国人的影响远大于2002年的“非典”疫情,注定会在21世纪的中国历史中留下深刻的一笔。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在开篇部分说,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成功遏制了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把它们从过去的“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自疫情开始到现在的发展也许正印证了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模糊,先进的技术工具、国家制度和社会系统有效对应了这场疫情,如果这场疫情发生在20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将会是不可想象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未来究竟会向何处发展?赫拉利指出了人类的三大终极追求: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升级为神。这些看似虚妄的追求是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现代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再生医学、纳米科技、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实现,而且一些顶尖的科技企业已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40亿年前第一个有机生命体出现到“人类世”之前,无论是病毒还是恐龙,都依循不变的自然选择来进化。然而人类自7万年前攀上食物链的顶端就开始了恐怖的进化,1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种植小麦,进入了农业社会;200年前人类开始工业革命,加速了发展;现在人类正准备用智能设计代替自然选择,将生命形式从有机领域延伸到无机领域。
智人为何能统治世界?让人类站到自然界顶峰的原因是只有人类具有大规模协作的能力,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支撑,人类具备了创造虚拟故事的能力,由此产生了宗教。
在宗教统治世界多年后,科学诞生了。回望过去的两千年,《圣经》、牧师、宗教没有能为人类解决掉疾病、痛苦和贫穷的问题,而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在科学的指引下,人类信奉资本主义,信奉经济增长,想要更多,生产更多,消费更多。因此,对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也就是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教条,而科学的用途不是为了质疑这些教条,而是为了实现它们。
人文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三大分支,主要的分歧点在于对人类体验中的冲突的解决方式。
自由人文主义,即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每个人的自由意志,而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人意志比国家、宗教更重要。但在这种人文主义中,虽然人具有自由意志,但基本的生活却可能根本没有保障,因此有句讽刺的话称自由人文主义为“具有饿死的自由”。
社会人文主义,责怪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不顾他人感受。批判资本主义,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集体制度,让一个统一的权力机关来解读这个世界,同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此外还有进化人文主义,典型的代表为纳粹。
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冲突能够促进自然选择、推动进步,进化并不是到智人为止,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够适应的就是更优秀的人类,从而达到不断地进化。
到目前为止,自由人文主义取得了胜利,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自由主义对人具有三个假设:一是人是最可宝贵的,二是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三是人类本身是最了解自己的。
然而,科学的发展颠覆了自由人文主义的三大假设。自由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有自由意志,科学发现人类的左右大脑分成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一个没有记忆能力,一个没有时间观念,两个组合起来对我们所经历的所有故事进行生命意义解释。“荒谬的是,我们对一个想象故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可能越坚持,只为了让我们的一切牺牲和痛苦有意义。”所以,人文主义的根基也动摇了。“自我意识”这种自由意志也不过是进化而成的一种适应器。
赫拉利认为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经过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而成。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个算法监测组成身体和大脑的每个子系统,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算法能为你做出更好的选择。
赫拉利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人工智能将会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经足够了,就连艺术也不是人类最后的殿堂。人类整体仍有价值,但个人将不再具有权威,大部分选择由外部算法来管理。
由此赫拉利大胆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可能性:第一,少数人升级成为“神人”,通过掌控人工智能成为成为特权阶层,而大部分人沦为无用之人,被无视,被奴役,人类再次走入专制集权社会;第二,“万物之网”(超级人工智能)控制世界,人类不断完善万物之网并将决策权彻底交给数据。人类正逐渐将权力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因为人类无力处理大数据。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结合宗教和科学的发展,讨论哲学的问题,直面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没有在细枝末节上进行纠缠。总结来说,作者认为过去属于宗教,现在属于科学,未来属于数据。
科学认为人不需要有意识。根据目前科学发展的水平,认为人体99%的活动都可以靠自身神经系统自动运行,换句话说,人完全可以像一台计算机一样靠算法存活的很好,根本无需什么主观感受。科学解释不了意识,因而认为人不需要意识,意识是噪音。但是如果只按照“有用性”去评判人的作用,人就会沦为工具,人类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人工智能将取代人这个发展趋势确实听起来让人恐慌,然而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认知,当我们思考未来时,往往会受限于当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或行动并非易事。赫拉利说,我们学习历史,并非为了预测未来,而是在思考和行动时,时时觉察自己的思维定式,力争不困于这种定式,想象更广阔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未来简史》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也许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人类的意识,这是人工智能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世界总会有人创新,人类的未来也很难预测,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努力过好当下,满怀信心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