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建模下的心理健康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 八年级学生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叶德卫 张劼 陈静雯
[导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易变性,
        叶德卫  张劼  陈静雯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省深圳市  518172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为深圳市龙岗区构建“学生生命安全护航体系”,动态监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提供服务。在本次心理健康测评中,采用调查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全区106所学校八年级学生及家庭参加了本次测评,测评完成率达 99%。结果发现,八年级学生呈现出规模性的心理困扰。经过大数据分析,筛查出“高危”预警学生1361人,占比5.45%。同时,发现八年级学生高危抑郁得分标准远高于成人标准。欺凌指标相对较高的学校,在抑郁分数上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态势。高敏感人格可能是导致学生高抑郁的内因,而家庭环境可能是导致学生高抑郁的外因。本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心理亚健康隐蔽型学生和家庭进行了识别与标记,这对冲动型、应激型自杀的预警防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为构建心理防控长效机制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龙岗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研究方向与路径支持。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六维人格;家庭环境;大数据

1.研究背景
        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教育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课题。但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易变性等特点,对心理问题的甄别、预测和干预仍处于探索阶段。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身体、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迅速发展,容易受到精神卫生问题的影响。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有半数始于14岁,全世界有10% ~ 20%的青少年有精神卫生疾患,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发现,也没有得到治疗。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心理疾病之一,自杀是15-19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青少年精神卫生疾患得不到解决,其后果会延续到成年期,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并难以在成年后过上充实的生活。只有深度探究学生的抑郁成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鉴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学生生命安全护航体系”的建设。本研究拟选择深圳市龙岗区八年级学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群体开展全覆盖性的心理筛查,对全区的八年级学生和家庭做一次深度的“心理体检”,并从个体、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层面搜集可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诱因,从而为龙岗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纵深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与依据。
本研究主要依据布朗芬布伦纳 (Bronfenbrenner) 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该理论被认为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以一种整合和动态的视角解释了个体的心理发展。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是“一组结构不断嵌套于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他强调个体发展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微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acrosystem)。
        微系统由个体在直接生活的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和互动模式构成,在儿童时期主要关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在该系统中,所有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的:父母影响孩子的行为,但孩子的生理特性、人格特征和能力也影响父母的行为。例如,一个注意力集中、友善的孩子容易引发父母积极耐心的反应;而一个易怒、分心的孩子则容易受到父母的惩罚。在生活中,良好的夫妻关系会造就有责任心、乐观的孩子;而夫妻冲突往往导致不一致的管教方法或迁怒于孩子,使得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敌意。
中系统指几个小环境(如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一个孩子的学业成就不仅取决于课堂活动,而且会受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以及在家里花多少时间学习的影响。对父母而言,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会受到他们在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中系统当中的小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外系统指的是成长中的儿童不在其中、但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直接环境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例如父母所在单位、社区以及父母的社会网络。灵活的上班时间,母亲的带薪产假,均是父母单位所能做到的帮助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而且有助于父母和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朋友提供的建议、陪伴和经济援助同样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宏系统是由文化价值观、法律、习俗和资源组成的。如果国家的儿童养育补助标准较高,工作单位对就业父母的政策优惠较多,那么,孩子在小环境中就有更好的生活经验。
根据生态系统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发生在受多水平环境影响的复杂的关系系统中。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三维立体研究体系,同时包含个人、家庭和学校三个体系。在个人体系中,主要关注孩子的人格特质、抑郁水平、心理困扰和希望感等;在家庭体系中,主要关注父母的抑郁水平、亲子冲突和过度投入等;在学校体系中,主要关注朋辈欺凌。通过对以上三个系统的全面测量,构建预测青少年抑郁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数学模型,厘清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为风险预警提供宝贵数据支撑。保护青少年远离可能影响其茁壮成长的不良经历和风险因素,为他们在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历时2个月,心理健康测评以心理健康普查为目标,采用抽样调查法和问卷普查法相结合,监测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研究组编制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以学校为单位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使用,在于整体把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教育管理与教育决策服务。本次抽样调查学生258组,专家面谈150组。
其次,研究组为本次测评设计了“双侧多维系统筛查量表矩阵模型”,精心选取了6份国际权威量表,分别从学生端和家长端展开测评,对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内外结合、多维评估的筛查与诊断,确保了测评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家庭为单位全员普查,客观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供心理健康教师或家长使用,能够在整体把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测评报告,建立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档案。测评得出25118组数据,其中有效数据24890组。
3.主要结果
3.1  龙岗区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依据抑郁量表(CES-D)统计结果显示,八年级学生呈现出规模性的心理困扰。经过大数据分析,筛查出“高危”级预警人数717 人,占比 2.87%;“危险”级预警人数644 人,占比 2.58%;两级合计占比 5.45%。同时,专家团队发现八年级学生高危抑郁得分标准(48 分)远高于成人标准(32 分), 更远高于中国常模标准(28 分)。如按龙岗区成人的标准,八年级学生的高危人数则达到 3474 人;如按中国常模标准,人数更是高达 5517 人。可见,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确实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加强。
        3.2  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个系统的特点
        个体层面:依据六维人格量表统计结果,学生中高敏人格8867人,中敏人格11251人,低敏人格4988人。

学生中高敏感人格群体占比35%, 是心理危机的易感人群,精准识别出他们的内隐人格密码,对学校的未病预防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依据儿童希望量表发现,学生低希望1329人,占比5.4%,希望较低1284人,占比5.2%。学生抑郁分数与希望分数存在负相关(r = -0.30),即学生希望感越低、抑郁分数越高,反之亦然。希望感测验评估学生对自己能完成目标的期望,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国际研究发现,希望感能预测个体的学业表现、精神健康、生活满足感,以及较低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本次测评为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希望感,降低抑郁分数,为探索抑郁症病因分析及非医疗治愈途径提供数据佐证。
        家庭层面:依据心理未病防控模型分析,八年级高危、危险家庭868个,心理亚健康家庭5428个,健康家庭5176个。心理亚健康家庭占比 49%,这是隐蔽型群体,即学生的抑郁分数属于正常健康范围,但家庭母子、父子性格兼容度低,表现为家长集体性焦虑抑郁、过度投入,对孩子打压和不理解,亲子冲突频发,甚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对心理亚健康家庭进行识别与标记,这对冲动型、应激型自杀的预警防控提供了依据,从而为后期进一步研究“高危家庭”分析模型做了重要准备,为构建心理防控长效机制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龙岗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研究方向与路径支持。
        学校层面:朋辈欺凌问卷统计分析显示,198名学生表示受到过明显的欺凌,占比0.79%;759名学生有受欺凌现象,占比3.04%。 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结论,受欺凌指标与抑郁分数之间存在高相关(r = 0.58),即欺凌现象较多的学校,在抑郁指标上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趋势。受欺凌学生人群存在高抑郁。这些结果提示,需要通过学校治理降低校园欺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3.3 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个系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
以学生抑郁分数作为因变量,个体、家庭和学校中的各个因素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学生抑郁分数 = 27.8 - 0.59 × 自我期许值+0.54 × 受朋辈欺凌值 + 0.15 × 母亲抑郁值 + 0.06 × 父亲抑郁值 + 0.03 × 母亲过度投入值 + 0.08 × 父亲过度投入值 + (- 4.99  × 父子性格兼容度- 5.96  × 母子性格兼容度)
预测模型中有8个影响因子,其中有6个短期可变因子:自我期许、父亲抑郁度、母亲抑郁度、父亲情绪过度投入、母亲过度投入和受朋辈欺凌;而母子兼容、父子兼容是最长久、稳定的影响因子。从回归方程可以得出,受朋辈欺凌和自我期许(希望感)对抑郁预测排在首位;母亲的影响排在第二位, 包括母亲的抑郁、母子性格兼容度;父亲影响排在第三位;而当下父母情绪过度投入程度排在最后。
        3.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背后的人格密码
对717组高危抑郁学生样本深入分析,发现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抑郁人群中占比不同,其中性格因子 I, F, P 占据主导作用。根据算出六十四种性格类型的理论概率:假设性格类型为f1、f2、f3、f4、f5和f6,则其出现的概率为P(F) = P(f1) × P(f2) ×  P(f3) ×  P(f4) ×  P(f5) ×  P(f6). 例如,性格类型 IFPAND,其出现的概率为P (IFPAND) = P(I) × P(F) ×  P(P) ×  P(A) × P(N) ×  P(D) =0.75 ×  0.64 ×  0.59 ×  0.57 ×  0.50 ×  0.50 = 0.04.
更深入分析发现,BCFINP 性格类型和 BCFIPS 性格类型所占抑郁人数最多。人数不是随抑郁分数严格减小的,有厚尾效应,而高分段会出现明显的峰值,这部分人应该是心理防护关注的重点人群。
4.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以龙岗八年级2.6万家庭、5.5万人大样本数据基础,结合全国最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500组重症学生性格样本参考,描绘出八年级学生在社会人际复杂作用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从个体、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构建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数学模型,将多元复杂影响因素转化为简明数学公式,预测学生未来的心理发展;将秘而不宣的心理问题转化为数理逻辑模型,使得心理防控无死角;将变换莫测的心理危机转化大样本数据要素,监控心理疫情整体趋势。
基于该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教育管理建议:首先,建立危重学生的跟踪、确认与治疗。通过访谈、情况调查、政府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再次确认心理危机的真实性与程度。与专业机构合作,为危重级学生提供专业的干预与治疗。对危重级学生与家庭,建立长期跟踪、随访机制,进行健康风险监控。其次,开展自我认识教育,帮助学生人格脱敏,提高心理免疫力;50%高危抑郁学生中,90%是I内倾型人格,提升“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疗愈”是根本解决之道。再次,家校合育。帮助高危家庭化解人格冲突,帮助家长提升亲子沟通能力。第四,实施学校在线心理档案管理,实现龙岗学生心理危机预测、筛查、疗愈等防控一体化。第五,依据心理未病预测模型,对学生家庭的心理健康做分级预警。生成心理健康二维码,定期心理体检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系统地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未雨绸缪,在恶性事件发生前就能提前干预,从而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提升了家庭的幸福感。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站在生态系统论的高度,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为本,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学生生命安全护航体系”,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有效干预”,家校联动,有效降低学生心理极端危机事件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D. R. Shaffer & K. Kipp. 邹泓(译) (2005).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3] Furnham, A. (1996). The big five versus the big fou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and NEO-PI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303-307.
[4] Mynard, H., & Joseph, S. (2000).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 Aggressive Behavior, 26, 169-178.
[5] Snyder, C. R., Hoza, B., Pelham, W. E., Rapoff, M., Ware, L., Danovsky, M., & Highberger, L.(1997).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ldren’s Hope Scale.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2, 399-4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