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双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 语文常规教学不仅要求教案规范及教材的处理,还要为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付出努力,更应展望未来,运用高科技手段与教师的多方面能力结合起来,方能达到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语文;常规教学;认知思考
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是让学生把握住浸润式的学习思路。只有摸清编者的意图,即为什么要选这篇课文,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是什么等,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需求、基础等)来认真进行对接,把教材当成学生认知自己、提高自己、武装自己的最好模板。同时搞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必修课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也是学生必须深入领会、掌握重点课文。从古代的经典文言文,到近现代的白话文,无论是观念、价值都称得上历史文化的精粹,或是近现代思想标识;还有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提升,或是各种文体识别与写作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小小的“对联”来说吧!它的词性对仗、平仄相对、适当用典,词语华美等,是在学习、欣赏古诗词、歌赋的基础上的一点尝试,怎么能小视呢!而选修课绝不是一种点缀。它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对必修课内容的补充。所以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史实或文言最好由教师指导阅读,有些外国小说、故事、寓言等,可以通过截取影视画面,或三维图像来直观地进行。
一、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的认知来自学生们的直接反馈。首先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多少年过去后,当你的学生见到你时还能把当年你讲课时的情境,声情并茂的描绘出来,那是最好的认可。其次在升学考试时,对试题的分析、解答;对文题的把握与写作,以及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适应力、创造力的体现,都可验证中学阶段基础知识强化的效果。下边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趣味性教学。按照俄国巴甫洛夫的说法,趣味是一个人对一定的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也就是一个人对一定的事物优先发生注意的倾向。作为青少年学生来说,要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者必须适应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例如在讲文言文时,可根据背景材料或文中的“典故”来展开讲解,效果非常的好。另外,在讲议论文时也可适当穿插小故事,或典型事实来佐证观点。学生也颇有兴趣。总之,在趣味性教学中,一定注意趣味的倾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效果性。
情境性教学。情境性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现代视频手段可把课文中故事情节,如小说、喜剧,乃至报告文学、情景剧等在互联网上获得,根据需要经过剪裁播放给学生看,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有些情与景是经过画面、人物、情节等立体造型,再通过感官作用到大脑,而产生的认知效果,比单独的说教强得多。例如,在讲授小说《边城》时,播放了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秀美的自然风光。
另一类是教者直接带领学生进行访问,如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去采访老抗联战士,写一篇“通讯”或集体写篇“访问记”等;也可去山水秀丽的校园周边,让学生们亲自观察,进行景物描写等。
审美性教学。在中学语文课本上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比例。作为“典型性”,即从作家在特殊中见到一般。这里边就有个审美情趣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意识、去探索、去研究,但教师必须给予指导。例如在诗歌教学时,能否通过配乐朗诵,或对古典诗词进行吟唱,通过音调(张与弛)、节奏(抑扬顿挫)把诗歌的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这需要教者应有古典诗词功力.当对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吟诵时,有的同学感慨地说:“我还在自然中感到存在——它以高尚的情操激荡我的心灵。这种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在聆听和关注时,把一幅幅画面展示在自己的眼前,然后再加上听觉的介入,使内心的愉悦感、激奋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审美的力量和效果。
二、未来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1、中学语文教师最好是“复合型”的。所谓“复合型”,首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最好由双学位的本科大学生担任。这样他的知识面才能适应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那种只会拿着书本进行单一的讲授,实在无法胜任目前的实用性、科学性、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其次是做到知识与能力并举,要想教会学生能读会写,先要教者自己得掌握读与写的本事。那种只能“看花”,又可“卖花”的教师,不可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佼佼者,所以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能讲、会讲,还应是写作的高手。再次是知识与人品兼得。教师的服饰、言语、体势、习惯等方面,都会在学生中打上深深地烙印。真正的“为人师表”是让学生去做的,教师首先做到。如让学生好好学习,教师自己就得刻苦钻研,而学生就能潜移默化的收到教益。
2、多利用典型的“远程教学”模式。“远程教学”模式是比较典型的、规范的、高水平的教学范例。作为内地的学校来说,很难达到其制高点。这里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及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坐在家里就能学习到、体验到,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短期不易达到。可这种示范、引领作用会长期见效的。对此必须实行“拿来主义”,打破狭隘的僵化思维,和封闭的、固守残缺的旧理念。更主要的是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一些教师感到有种危机感、紧迫感,只能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没有别的出路可言。
3、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乡土教材”。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千百年来的山林、湖泊、草原、村屯、院落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挖掘文化资源时,有些古迹、传说、原始森林、生态牧场等,都可适当的纳入教材之中。一是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尊重乡土文化;一是树立文化的独特观念,记住历史,回归自然。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的教育特色,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培养保护文化的特殊人才。一旦纳入教材,就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直接的、感性的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能有效地提高知识的交叉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