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俏雯
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 浙江 金华 322207
摘要:作为人类语言交流和表达的书面形式,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尊重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此背景下,教学创新与改革成为必然,习作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思维导图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建构文章框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应用探究
思维导图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图,从而快速地抓住中心主题,有效地提取信息,有助于增强学生写作的严谨和逻辑。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下,教师通过实施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主动权的转移,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优化课程设计,合理添加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写作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习作方法
小学生习作教学是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习作方面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从而又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习作的评价。具体地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点评学生的作文,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习作方法。比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语文老师利用思维导图深入分析文章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并将知识点填入到思维导图中,这样学生就能更有效地学习文章的习作方法和修辞手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习作过程中去。因此,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习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二、构建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借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习作习惯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生本观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应用思维导图是教学方法上的一大创新,在以往的写作指导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构思出写作思路,虽然短时间内就能迅速掌握写作技能,但长时间缺乏自己想象创造,容易产生依赖教师的心理现象,从而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学会转换教学主体,使学生成为写作思想的探索者,通过实施思维导图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材料,激发创作灵感,形成文章的思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从而为他们安排难度合适的写作任务,并通过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促进他们写作自信心的提高。就以看图写话类主题作文为例,教师首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图片中发生的事和表达的主题思想,而是要用启发式思维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参照下面的形式展开。
第一步,通过多媒体将图片呈现给学生,用特殊颜色的字符对图片中的主要元素进行标注,问学生:“这些标记的内容与图片整体有什么联系?”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第二,如果是多重画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概括出每张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画面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找到连接点,以利于其迅速抓住主题。最后,教师大致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内容和表达思想后,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在草稿纸上大致写出写作思路,教师及时批改,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以此来完善写作思维导图,进一步保证文章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确保习作质量。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审题、选择材料之后,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创设写作情境启发思考借思维导图促进思维发展
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好的写作情境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激发写作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有效展开思维导图的保证。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中,教师脱离教学情境的讲授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更加枯燥乏味,在降低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对写作的抵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学会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微课堂视频列出写生的写作要点和框架,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有效导入,从而激发创作灵感。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忌太过花哨或没有特色,否则会事与愿违,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发散思维。
四、通过片断训练增加素材积累,借助思维导图提高习作能力
片断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下笔不顺、写不出字等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阅历的局限和材料积累的不足。所以,在进行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对学生的写作片段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对待事物,运用发散思维来观察,并通过思维导图将内心的感受写下来,以此作为写作的素材来源。比如,在日常作文课上,老师可以适当地赏析学生的优秀案例,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个性特征中去,作为自己作文的组成部分。此外,还经常开展写作实践活动,如在写校园主题作文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的花草树木、教学建筑,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建立新的认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作为创作素材。
结束语:思维导图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地促进其思维发散,提高思考效率,突破传统写作模式的束缚。但鉴于目前教学现状,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钻研思维导图的应用模式和建构策略,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优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写作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文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
[2]杨逸.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1)
[3]熊莉.放飛心灵?快乐作文: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