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路小学 山东日照 276826
摘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汉语同其它语言一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学具有悠长的历史,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开展好人文教育,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渗透,人们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投入了更多的重视目光,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时,需要将人文素养重点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良好品格以及修养养成的重要性,重点将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养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将养成良好的素养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语文知识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1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自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素质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具有人文精神,还能为语文课堂增添活力,使学生更愿意投入课堂学习。语言和文字能够很好地传达思想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水到渠成、合情合理的,相比其他学科更加容易。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感知体悟能力。生命教育的渗透可以启发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生活、世界和周围的人,使其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处世精神。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管理措施
2.1教学培植人性,让涵育人情为教学重心
教育从某种程度而言可视作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沟通,而语文教学则是以文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中所潜藏的高尚灵魂进行对话,塑造价值观。因此,语文的教学意义不应局限于文字认知、文章理解和作品赏析,而应通过生活交流、情绪感染让学生意识到人性之美,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学习《惊弓之鸟》时,其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学习更羸的聪明才智。然而当有学生问到,更羸为何选择开弓射它,岂非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悖?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对教学意义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在思索片刻后,我决定换一个角度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我对学生说:“赞同更羸的和老师站一边,赞同保护动物的和这位同学站在一起,然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因。”于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也重新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因为有的学生从小鸟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保护弱者,从此对更羸的做法产生怀疑。学生的这种思维品质极为难得,应当加以引导,唤醒学生对人性的感知,以文学的涓涓细流涤荡学生的心灵,以教学培植人性,让涵育人情为教学重心。
2.2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目光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逐渐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对人文素养的养成也带来不利影响。而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其自身所具备的多元化、趣味性和便捷性优势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巨大的便捷,教师可借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令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周恩来总理的生平故事和影视资料,并且结合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使学生明白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感受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方法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发奋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烈情怀,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读书打下情感基础,这是一种良好的人文教育。
2.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并对某些能够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悟,对生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麻雀》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或默读课文,如画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的句子、找出猎狗在发现小麻雀后的动作词语、找出危急关头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描写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进行课文内容的整体解读:“小麻雀没有经历过风雨,面对危险茫然无助,也没有力量去躲避;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即使知道自己并不是猎狗的对手也要挡在小麻雀的身前。文中的老麻雀和小麻雀就如同父母和我们,父母为了保护羽翼未丰的我们是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感悟,会思考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懂得感恩和亲情的伟大,并学着关心父母,尊敬父母。除课内阅读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将优质的课外书籍推荐给学生,并通过读书笔记、定期分享课外阅读心得等方式促使学生完成对生命的感知,丰富学生的阅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4回归生活,切实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而在将来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所以,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更应该重点关注生活内容,大力构建生活场景,引入更多和课文相关的生活因素,让学生的人文学习得到更广阔的空间,起到拓宽学习视野、增长见识的效果。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深入的人文学习,产生更加深刻、全面的学习体验,这样也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如在学习了《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走到公园里,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对话,感受春天的浓郁气息。在绿树、鲜花的陪伴下,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不由得萌发出珍惜光阴、刻苦学习的念头来。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更强的亲身体验,人文教育也就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知自然与社会,这对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好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投入更多的重视目光,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敏.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个案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2]黄双柳.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3]马艳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人文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