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吴丽雯
[导读]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散文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关系到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好坏
        吴丽雯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福建莆田市 351100
        摘要: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散文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关系到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好坏。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存在解读模式化、浅层化以及多元无界等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散文文本解读的几种策略,主张散文文本解读应把握好多元解读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深度解读。
        关键词:现代散文;文本解读;个性化解读;深度解读;多元有界解读
        
        一、文本解读的内涵
        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部分, 所选的散文篇目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文本”。 在对散文文本进行解读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作者。作者在写文章时常常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进文本之中,有时很明显就能发现,有时需要读者细致品读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看来,教师或学生理解、分析教材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本解读”,它主要由文本细读和教学解读两部分构成。
        文本细读就是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从而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形式以及技巧[1],文本细读对于读者而言不仅是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行探索的过程。教学解读是一种较为特别的解读方式,“从广义上看,它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帮助学生从而增强他们文本解读的能力,狭义上则专指教师在教学前对文本的接受与发现的过程。” [2]它同个人解读、文学解读有所差别,它是指在“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下,解读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进行解读的一项活动。散文文本解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对散文解读的能力大小决定了课堂的质量,为此,本文仅讨论教师对散文文本解读问题。
        二、现代散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3]。明确了教师在对散文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解读散文文本的能力。但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现实中,虽然教师也会对学生的引导、点拨,要求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学生的解读受教学的“功利化”、答题的“规范化”的影响,“多视角多层面深度探析”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与教师对现代散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一)文本解读模式化
        在散文文本解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或是墨守成规,或是随大众,解读缺少新意、个性。在解读过程中教师过度依靠教学参考用书。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手中都有一本甚至多本的教学参考用书,他们通过阅读参考用书以此来替代文本解读。这些教学参考用书,对于文本的解读大多是类似的,造成了解读的模式化。解读的模式化还体现在对散文主题解读的模式化,就是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固定化[4]。例如,一旦文章涉及到故乡,情感便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文本解读浅层化
        大多数教师对散文文本解读缺乏深度,只停留在表面,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一点就足够应对课堂,传授给学生知识。文学作品自外向内粗略可以分为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而艺术魅力的核心就是形象的感染力,这也意味着要充分激发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想象等多重心理能力,让读者进入审美体验。但大多数教师却停留在语言层或者形象层,没有触及最深层的意蕴层[5]。
        (三) 文本解读多元无界
        多元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散文文本解读中虽也会尝试着探索文本中的内涵,并和学生一同解读文本。但也出现“多元无界”现象。“多元无界”表现在教师自己的脱离散文文本“泛解读”,导致教学重点偏离、无意义。还表现在由学生自主解读,教师又无必要的指导点评,导致学生解读有误也不知改正。


        三、初中现代散文文本解读的策略建议
         (一)个性化解读
        个性化解读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既不要循规蹈矩,也不要盲从、随大众,应该将其读出个性化,避免发生解读的模式化。
        个性化解读有两个层次,即反复阅读文本和创造性解读。反复阅读文本层次较低,这是众多语文教师都可以把握的。只有自己事先熟读了才有可能有自己个性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而不是依靠外界的事物。另外,这里的“体会”是叠加在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在这个叠加的成分中,蕴含着教师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比如在教授《想北平》时,教师在熟读过后,想北平,就是想“我”的家,这就是在原意上加以拓展,既有教师自己的感受,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解读模式。教师只有深入探究、亲自体验文本的内涵,方有可能吸引学生兴趣,感受散文的魅力。而创造性地解读是对教师的高层次要求,即教师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比如对《台阶》进行解读时,针对为什么父亲对高台阶如此执着,尝试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解读,认为父亲执着于高台阶的原因,不过是民族文化心理在“支配”罢了。那些“实现理想目标”、“实现个人价值”的理解都一定程度上曲解了父亲的形象。因为文章中的父亲只是一个老实质朴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目标、价值对他来说都过于“高大上”,与其身份不符。
        可见,要避免解读的模式化,教师可以先从反复阅读文本做起,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尝试有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解读。
        (二)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文本首先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拥有必要的知识、文化尤为重要。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散文理论知识,了解各类散文的差异。如记叙性散文的特征是其叙事完整,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抒情性散文的情感较强,语言趋于诗意;而议论性散文更为理性,将形象、情感、说理都融入其中。同时,散文具有较为强烈的纪实性,在写作中,常常提倡“大实小虚”,简单而言就是题材上大致是真实的,较不重要的角色或者细节可以是虚构的,但是情感一定是真实的。其次,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了解散文文本建构的时代文化背景才可能正确地解读文本,接近作者的原意,将文本蕴含的意义解读出来。例如,作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为何发出了“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感慨。这篇散文是在1982年5月发表的,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加上作者一家人在文革时深受迫害,作者在院子中徘徊,内心悲痛万分,不经意间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见物释怀,由紫藤花自衰到盛的情景,联想到人,有感而发。
        (三)多元解读有界限
        多元应有界。首先,教师必须在散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假如没有立足文本,脱离多元解读的边界,将导致文本解读重而无基。此外,教师还要进行合理地教学。
        在对散文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应立足于本篇课文,把握本篇课文的文体,然后分析本篇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初中生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不能正确理解并把握多元解读,出现一些背离作者本意或者与文章无关的观点,教师要加以点评纠正,让学生树立一切来自文本的观念。现代散文的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决定了其教学应该遵循阅读教学的要求, 围绕散文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和把握细节。散文的主旨是为了情感的表达, 散文描述的一切东西是为了情感的表达的需要,散文解读的重心理应对隐含在文本中情感进行解读。应该注意的是,情感解读应尊重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性对待,切忌过度解读。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最后为什么写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愚昧色彩的女人,鲁迅为什么要撰文纪念她呢?这就需要结合鲁迅的生平对其进行解读,从而体会情感。在鲁迅心中,阿长不仅是一个保姆、长工,更是扮演着母亲的角色,而且不难发现,阿长所有的规矩都是为了让鲁迅更好地长大。尊重作者的情感,就能准确解读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而不是讽刺批判。
        总之,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多元解读的界限上,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和深度解读。

参考文献:
[1]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131.
[2]李华平,文本教学解读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3,01:17-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22.
[4]叶娟、敢问,路在何方?—探求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06):107-108.
[5]李建军.文学价值的转换生成[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