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交流——分析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沟通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吴佳蓉
[导读]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正式步入小学接受正式教育的过渡期
        吴佳蓉
        莱阳柏林庄中心幼儿园  山东省 烟台市 256200
        摘要: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正式步入小学接受正式教育的过渡期,班级是幼儿园的核心,在幼儿园期间儿童在玩耍的同时也要进行学习。幼儿园是一个儿童从家庭的中心步入到学校群体性生活的开端,地位和处境的变化使一个孩子的心境受到不小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处理必然影响儿童以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交流的现实意义、重要性有构建措施进行分析,为今后对幼儿园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心理沟通
引言
        幼儿园的儿童属于自身心理发展的变化最大的阶段,每一年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待小班、中班、大班的班级管理工作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总体来说儿童在幼儿园中生活范围扩大,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了家人的陪伴,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面对心智的高速发展,教师面对班级管理与儿童的心理沟通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幼儿园的班级管理相对于高层次教育体现出特殊性、繁琐性、以及高服务型的特点,幼儿园是儿童观念成型的关键一步,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确保儿童在心理方面是正向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玩耍时间上的规划,使儿童在小学之前形成一定的班级纪律观念,确保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的健康发展[1]。
一、对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加入心理沟通的现实意义
        在近些年来对于而幼儿园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想要形成先进和谐的班级,就必须要对班级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儿童在此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是非观,只有模糊判断能力,当儿童产生了错误的行为认知,单一的用班级常规管理和束缚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与儿童真诚的谈话,让儿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认真倾听,师幼之间互动量增加,防止由于疏漏而引起的儿童心理发展方向错误,定期的心理沟通也使得班级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有效,提升儿童在班级生活的认知发展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建立正确是非观的雏形。
二、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展开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一)形成对班级状况的把控
        对于幼儿园的儿童,在入园之前都是作为家庭中的中心来对待,但是入园后,幼儿园会根据规定会将大约25人构成一个班级,在班级生活中儿童不再作为中心进行对待,教师统一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儿童,在班级交往的过程中,儿童开始有了自主的社交活动,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交际网,然而班级中儿童性格各异,可能会存在由于不适应环境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而在此时期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存在着高模仿性的特点,儿童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争夺玩具的现象。儿童是习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就可能会造成儿童之间无意识的争抢行为,假如教师并没有及时发现,被抢的同学可能会哭闹造成心理影响,同时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对于所有儿童的认知观都会产生错误的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加入心理沟通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班内情况,首先引导孤僻儿童走出困局,一面减轻由于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孤僻行为以及同学的无意识行为引起的认知错误;其次对儿童无意识欺凌行为进行批评引导,在之后改正后进行表扬,给出一个正强化,助力儿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以及班级团体意识的成型,形成对班级情况的及时合理把控[2]。


(二)促使儿童形成正确行为认识
                        三到六岁儿童进入幼儿园,没有了父母的呵护,但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迎来了告诉高速时期,在园期间教师就可以称之为儿童的保护人和教导人,在幼儿园中儿童将学习到科学、语言、社会、健康、艺术这五大领域的知识,这与在家没有束缚、闲适的生活方式是截然相反的,儿童在这一时期自控力较弱,在集体活动或教育活动中上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可能会走神、在生活常识自理能力的学习上进行反抗,如果仅仅是用班级常规对儿童进行教导,和家长沟通也是远远不够的,单一的进行教育很有可能引起家长的不满,反而会增加管理难度以及儿童的反抗心理,产生抗拒与同伴玩耍和参加集体活动。所以重要的是教师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教师要清楚明白儿童的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向儿童解释说明学习的意义,是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把儿童培养成热爱学习、热爱集体、遵守班级公约真诚活泼可爱的个体,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为儿童正式步入小学进入正式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3]。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开展心理沟通构建措施建议
(一)定期开展,平等沟通
        对于儿童的心理沟通的开展应当平时化,儿童是渴望被倾听的,定期的进行心理沟通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儿童的应激反应,从目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来看,儿童希望被老师平等看待,所以在教师与儿童沟通时应注意语气,教师在进行心理沟通时不要把自己树立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应当让儿童感觉到自己亲和的态度以及乐意倾听的状态,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待在第一次的心理沟通时儿童就真诚的诉说,面对儿童的紧张和抗拒要充分理解,因为在定期化的一次次交谈中儿童会慢慢敞开心扉,来说明这段时期的开心的事情或者苦闷的事情。
(二)区分年龄阶段,与儿童个性
        在儿童三到四岁是小班时期,儿童的认识依靠行动,受情绪作用影响较大,爱模仿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教师与这个时期的孩子沟通的时候,应当选取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沟通,减少防备心,在儿童不留意的状态下开展问题;四岁到五队是中班时期,儿童的概括性和活动有意性开始更明显的发展,思维能力发展和自主力提升,在沟通中注意让儿童进行组织主导,在这个时期建立有友好的关系;在五岁到六岁是大班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萌发,好问活泼,个性开始初步成型,老师应当在平时注意观察,不同儿童的个性,根据儿童不同的个性在心理沟通的过程中采取不同态度,面对活泼开朗的儿童应积极鼓励儿童主动交流,面对安静沉稳的儿童应努力引导,教师主动的进行沟通。
(三)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沟通有范围有针对
        在与儿童的心理沟通中教师的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进修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更加专业的水准和儿童进行心理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心语心之间的交流,提升沟通的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注重儿童的隐私,沟通范围的规范,把范围概括到学习状态、朋友关系等进行心理沟通的方式。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以防在交谈中触碰到雷区伤害到儿童自尊心,当儿童产生明显的抗拒时,应当减少沟通频率,以防引起更大反应。
四、结束语
        对于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各种方面的措施,本文针对心理沟通方面进行分析,对其现实意义重要性以及措施进行描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关乎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能够达到水平,及时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增加师幼的互动量,形成新型的师幼关系,同时这也便利了班级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集体。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行为意识,热爱学习、真诚友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儿童是国家娇嫩还未绽开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我们必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从小就重视,提高未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打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参考文献
        ?[1]王继峰.建一座心灵之桥——浅谈小学师幼间的心理沟通[J].智力,2020(09):141-143.
        ?[2]石运花,张生军.心与心交流——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沟通[J].中国农村教育,2019(29):28-29.
        ?[3]谢晓丽.学校教育管理如何与时代接轨——中学班级管理中心理辅导途径之书信交流沟通法运用利弊[J].商业文化,2014(29):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