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黄敬顺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强化
        黄敬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  广西南宁53051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强化。在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积极开展“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数学知识点和数学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联系自己以往所学数学知识及新的数学知识,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强化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强化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策略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落后教学理念、单一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处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状态中,而数学课堂中主要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出现了师生地位调换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1]。且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未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带领,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给予“有效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展开了探究。
        
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前引导的教学策略属于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学习需求、新课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生活、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等设定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前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促使学生在课前独立的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点,通过“有效引导”更好的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前通过课本、多媒体等学习途径更好的深入探究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强化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2]。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以往所学的长方形和正常性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思考长方形、正方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通过实物直观的视觉刺激加深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性质和特点的掌握和理解,更好的引导学生推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计算公式,促使学生全面的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给予高效、适度的引导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度引导和无效引导,减少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的浪费现象。

且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重视使用科学的引导方式,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学习需求、新课程改革目标等等出发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通过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数学问题和知识点中去思考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有序、高效的完成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3]。如在进行“可能性”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可能性”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摸球活动”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到什么是可能性,并掌握利用“一定”、“可能”及“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此构建关于概率的数学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后准备好几种颜色不等、数量不等的乒乓球,要求学生进行摸球的活动,促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教师在学生自主摸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判断摸到某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更好的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训练中掌握“可能性”这一知识点。
3.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设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在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点,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提出相关事物或现象表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数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通过有效引导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究,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给予学生思考后解答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下全面发展与进步,强化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4]。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小木棒组建一个多边形,并对多边形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边长进行测量,通过对最终组建成果的分析、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和结果。通过这样形象、直观和具体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更好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掌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
4.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习需求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等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有效引导”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强化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 女报:家庭素质教育, 2020,13(1):0253-0253.
[2]刘丽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初探[J]. 探索科学, 2019, 26(012):131-132.
[3]韦明,  张海宁.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J]. 文渊(高中版), 2019, 10(008):308.
[4]程晔.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 17(03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