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王瑾
[导读]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发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王瑾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发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德育 立德树人 数学
        德育本就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但老师们迫于中高考的竞争压力,在教学时主要将精力放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而将德育的任务寄托于班主任及思政老师。其实不然,德育教育没有规定谁该承担,它是所有老师的职责所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成了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重任。就数学学科而言,笔者结合自身感悟体会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第一步就是从课本出发[1],课本中的新知学习、插图、例题以及“你知道么?”的设计都可方便教师用来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在讲解“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时,教师会讲解到复杂不规则的几何体体积,那么这时教师则可以告诉学生们这些体积的计算可以通过分割、拼凑的途径来转化为求圆、柱、台等我们熟悉的图形,这里面所蕴含的就是“转化”的思想。包括我们所学的加减、乘除计算等,它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由此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所出示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等,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在我们学习“分段计费”时,教材后面往往会有涉及到计算水费、电费的习题,一般例题会出示用电量(用水量)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收费,老师则可以抓住这一点向学生渗透节约资源的理念。在数据的统计与收集中,教材里面常常会出示一些与国家发展相关的数据,如农产品增长变化过程、我国受教育程度变化过程以及科技发展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所得到的结论,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自己祖国而自豪的素材。
        二、利用数学史来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是一门积累起来的学科,他将永远融汇于它的过去以及未来当中[2]。在讲授“圆”时,就可以引入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因为对老师教的“圆周是直径的三倍”这个计算公式半信半疑,则在第二天跑到村头用绳子量车轮,发现实践结果并不符合老师所说后,他苦心专研,最后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一成果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也正是因为这种刻苦、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得他在数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又如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一个贫穷而又残疾的人,早年辍学,后通过自学数学被伯乐赏识成为清华教授,为祖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生平历事一直贯穿着不断拼搏、不言放弃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引入这些数学家的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严谨行事的优良品质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带学生重温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小故事,体会数学家的思维与逻辑,在课后可以给学生提供另外几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法、婆什迦罗证明法等[3],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影片向学生讲述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表示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语言的简便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德育
        教师教学基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课堂环节的设计以及小结等都处处渗透着德育。在笔者所听的一节《一圆三线》公开课中,执教老师在整节课中都遵循着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每个回答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而这样的举动使得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从课堂转录中我发现该老师会用“哇哦”等一些表示惊叹的词来赞赏学生、引导学生,同时也会运用一些敬词如“请”、“谢谢你”来渲染一种师生平等的理念,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德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同时在这堂课中这位老师特别强调了德育,在同学们所画的一元三线图形中,老师都给予了背后的意义,比如在同学画的水龙头中,该老师进行反问“一个水龙头,滴滴答答的,对么?这可不行,我们要学会节约用水”;在学生画的头盔中,教师会提出“有点像我们辛苦的医护人员为了保护自己戴的面罩,很辛苦”;在学生画的铁锹中,教师会提到“这就是我们农名伯伯耕地用的工具,农名伯伯很辛苦地耕地,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浪费粮食”等等这些话使得德育一直围绕着数学课,渗透于数学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环节,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并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教学环节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小结”部分,小结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条理的梳理的一个环节,同样也是教师最易进行德育教育的环节。在时间教学的小结中可以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善待时间;在证明题教学的小结中可以告诉学生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在进行计算教学的小结中抓住学生容易粗心这一点,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做事风格;在图形教学的小小结中可以强调图形的和谐美以此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中小学的数学是由数组成的学科,而数学从何而来?就是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得到的,传统课堂是在得到数字后才有学生的参与和加入,若把学生加入到得到数字的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这将对学生有着“乘风破浪”的作用。在笔者所看的一节名叫《哪个城市更热?》的活动课中,学生就被分成六个小组,在上课之前教师将此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根据问题自行收集数据进行研究来得到结论,而课堂就是他们展示成果的时间。学生们通过亲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亲近生活、感悟生活,通过数据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又能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在课堂上展示时,学生的参与度也十分高,像是一堂“学术交流会”里面的小小学者各自表述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相信这堂课虽然只有45分钟,但是对学生未来学习确是“乘风破浪”般的影响,学生也会在这堂课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在学习“统计”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开展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题的实践课,让学生就自己所在社区收集一次性碗筷使用情况、水电费情况,并就“一次性碗筷对地球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以及“假如世界上只有最后一滴水,我们将何去何从?”为讨论主题,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对现阶段污染物和资源情况的了解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在此次活动中意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教师再引导学生具体该怎么做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节约我们的资源。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数学知识中,并引发学生思考,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
        现如今,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教”而更多的是强调“育”,正所谓“成才先成人”。教师不仅需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就教材、教法、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同时还要在日常交往沟通中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严格规范,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目标。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瑾(1998-),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读硕士生,专业方向:学科教学(数学)
        通讯作者:杨豫晖(1969-),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数学教育。曾主持或主研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育学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三篇。
        
        
        
        
        
        
        参考文献:
        [1]郭红卫.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31.
        [2]萧文强.谁需要数学史[J].数学通报,1987.
        [3]周燚.例析"数学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20(08):21-23+54.
        [4]苑国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2020(30):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