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搬家”记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曹晓月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曹晓月
        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 210001
        【摘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好像与生俱来就和小动物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联系,他们会对自己观察到小动物们的生长变化而欣喜不已,有时还会像关爱朋友那样去关爱、照顾它们。前期幼儿在观察、饲养乌龟和金鱼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动物世界里的有趣和奇妙。为了引导幼儿获得更为丰富、深层次的科学经验,我和幼儿讨论着在自然角里添置一种昆虫,经过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资料后,发现幼儿都对蚕宝宝感兴趣,最后幼儿决定在自然角里养蚕。可是蚕的“家”既要符合蚕的生理需求,又要便于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幼儿和我对蚕的“家”进行了一次次地设想、试验、修改。于是,蚕也开始了一次次的‘搬家’之旅。
        
【案例描述】
1.蚕宝宝来啦!
        为了激发幼儿探究蚕的兴趣,我略带神秘地幼儿说“蚕宝宝马上就要来我们班了,我们应该给蚕宝宝做一个什么样的家?请你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找找资料。”第二天,幼儿开心地和同伴分享了各自的想法,都同意把蚕放到小象带来的编织篮子里,然后在篮子里铺上了一层桑叶,就这样蚕住进了新家,幼儿也能方便地看到蚕生活的状态。
2.桑叶都干了,怎么办?
        下午区域游戏开始后,琪琪和蓉蓉靠近了蚕宝宝的“家”,没过多久琪琪拉着我的手着急地说:“老师你快看,桑叶都干了,怎么办?”我低头一看才发现那是因为桑叶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经历了大半天后桑叶的水分流失了很多,所以大部分幼蚕已经停止进食了。
        游戏结束后,我鼓励琪琪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说出来,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幼儿把心目中“蚕宝宝的家”画出来,这个“家”既要能保持住桑叶的新鲜,又要适合蚕生活,最后我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当第二组中的部分幼儿先提出了用鞋盒来做蚕的家,贤贤看着严实的鞋盒好像若有所思,和旁边的小朋友说:“可是鞋盒里没有空气,蚕宝宝在鞋盒里怎么呼吸呢?”叮当想了一会儿后说“可以在鞋盒上戳洞洞。”幼儿都非常赞同第二组的想法,一起在班级里找到了合适的鞋盒并戳了洞;鞋盒改造完成,蚕又搬进了新家。当蚕刚刚搬进新家后,幼儿对蚕的热情依旧是那么大,游戏开始后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观察蚕。
3.“房子”太高,怎么办?
        可是,几天后我发现孩子们对蚕的热情比以前淡了很多,我正在思索是什么原因时,看见乐乐一人来到了蚕宝宝养殖区,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鞋盒盖子,打开的一瞬间发出了哇哦的一声,他好像是有了什么新的发现,立刻起身去拿了记录本和笔,接着他低头观察了一会儿蚕,他先是用较小的放大镜对着鞋盒里面望了望,几秒钟后他放下小望远镜,又换了大放大镜,其他区域的小朋友向我发出了求助信号,于是我暂时离开了蚕宝宝养殖区。当我回来后发现,他正专心地用放大镜观察自己面前桑叶上的蚕,又用手电筒看了看鞋盒里的蚕,原来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他直接用手从盒子里端了两片桑叶放在面前进行观察。
        我在思考他这样做的原因时发现鞋盒的高度太高,以至于他在不停地在寻找合适的探究工具,想要看清楚鞋盒里的蚕。于是我对说:“你是不是看不清蚕宝宝才会把蚕宝宝搬到面前的呢?”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那我们赶紧把它送回去吧!”
        于是,我又组织幼儿说说最近在养蚕时遇到的问题,我倾听完后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鞋盒里的蚕;接着和他们商量解决的方法,初步决定还是用低矮的编织篮子,那上面加什么东西呢?松松提议说:“可以蒙上一层透明的膜,再剪几个洞洞。

”我下意识地就问了松松:“你是怎么知道的?”松松高兴地告诉我:“我们去旁边班散步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班自然角里就是用这种膜做屋顶的。”我非常惊讶于松松的回答。最后,我们采纳了松松的想法,蚕的“新家”在我和孩子们共同制作下很快完成了,蚕又搬进了‘新家’。
4.搬“家”进焦点区
        在经历了两次搬家的过程中,蚕的身体越来越长,身上的颜色越来越淡,低矮的编织篮子很适合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同时透明的塑料膜既可以保持住桑叶的新鲜,又能保证到让蚕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和好朋友一起观察蚕,为了引导幼儿对蚕的生长周期有更为专注的认识,这一次我们把蚕从自然角里搬进了焦点区的桌子上,为了方便幼儿的观察记录,我们为孩子们配置了一个桌面书写架,游戏开始后小雅发现了桌子上的纸和笔,小雅说:“老师,我可以用在纸上画一画蚕宝宝吗?”我说:“当然可以,这些纸就是为你们准备的!”在一旁的子恒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后也拿起一张纸,把自己的发现画了下来。
        
【案例反思】
        春暖花开,自然角先后迎来了小蝌蚪、枪鱼和小虾,教室明显显得比以前更有生机了,别说孩子们,连我们和家长都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自己的步伐看看小蝌蚪嬉戏在水草间的场景。至于孩子们每天早上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自然角里的小动物们,开始饲养蚕宝宝的科学之旅后,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对动物的研究热情不断增长,伴随他们的一生。
        当蚕还没到来之前,我介绍了一些养蚕的简单方法,他们会专心地听有关介绍养蚕的知识,他们眼睛里是闪着光的,很想养蚕的方法,想要照顾好他们的动物朋友。紧接着我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回家和父母讨论为蚕做一个什么样的家,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天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设想的材料,最后我们讨论决定直接用小象带来的编织篮子。
        可是,到了下午有的孩子就发现了桑叶都干枯了,着急地向我寻问解决的方法,我借助了孩子们的问题,利用这个教育契机,鼓励他们探索、思考、设想、验证、合作交流,这和STEM的教育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幼儿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认识到同伴的长处,当贤贤有了新方法后,叮当能接着自己从贤贤那儿获得的新经验、新信息后,认真地思考想出了可以在鞋盒上戳洞的方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我放手并且站在幼儿的身后,鼓励幼儿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和建构自己的探索知识。
        面对了乐乐有可能伤害蚕的行为,我是有些生气的,但是我回顾他观察蚕时遇到困难后没有轻易地放弃,而是一步步地想办法解决,我看到了他身上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在思考幼儿一次次变换探索工具的原因后,我竟然变得有些自责,正如《纲要》中所说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提供都能运用到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反思到自己没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在讨论应该给编织篮子加上什么盖子时,我非常惊讶于松松能关注到生活中的细节,真正做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同时,为了让幼儿有了更大、更加独立的探索空间,我将蚕宝宝搬至焦点区,并且结合幼儿的实际需求,给幼儿添置了桌面书写板、纸、笔,幼儿可以在倾斜的书写板上,更加便捷地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同时我还给予了幼儿必要的探索工具。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认为儿童是通过探索性游戏来创造他们自己的认知,幼儿在探索蚕宝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运用到自己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获得了受益终身的学习经验。幼儿在帮助蚕宝宝搬家的整个过程中,都亲身经历了一段真实的研究过程。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不仅学习了科学,还发展了语言能力。幼儿在探究后有了自己的感触、体会和发现,头脑中有了很多刺激、经验,通过思考和绘画的方式,通过讨论、交流梳理了脑海中的信息、经验,真正的是“做科学”、“做中学”,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