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方法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马诗雨
[导读] 孤残儿童的生长环境、身心发育情况等与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特别大的差异性
        马诗雨
        抚顺市社会福利院,辽宁省抚顺市,113007,
        摘要:孤残儿童的生长环境、身心发育情况等与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特别大的差异性,孤残儿童是需要社会特殊照顾的儿童群体,这些孩童往往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相关机构或者研究者要深入分析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让孤残儿童能够在得到心理关怀后健康成长,以慰藉孤残儿童的弱小心灵。本文就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问题;教育
引言:孤残儿童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生长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尽管社会对这类儿童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基本物质供应,但是不能替代家的温暖,所以孤残儿童在与人交往时,由于自卑心理以及缺乏教育而产生孤僻及敏感的心理,导致孤残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身体缺陷和成长环境的重要影响。究其根本,孤残儿童特别需要得到比普通儿童还要多的关爱,尽力修复孤残儿童的受伤心理,积极寻找心理修补措施,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1影响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孤残儿童由于身体的先天缺陷或者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身体伤害,或者被父母遗弃,亦或其他原因导致成为孤残儿童,其心理问题远远比身体缺陷要严重许多,孤残儿童极度自卑,容易造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同时他们又极度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羞于表达,所以在长久的心理压力下孤残儿童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
        另外,由于孤残儿童的成长环境中缺失父母的关爱,或者家庭不健全,非常容易产生怀疑别人、不信任别人的防备心理,孤残儿童往往会受到社会部分道德品质较差人的欺凌与歧视,所以对孤残儿童来说更容易产生仇恨的心理。
2孤残儿童的心理教育方法
2.1心理照拂可以有效促进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的心理建设对其人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经过心理学家的诸多研究表明,幼儿在3岁左右是建立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要注重幼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孤残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诸多特殊因素导致他们可能错过心理建设的重要时期,但是仍然要及时弥补孤残儿童缺失的心理建设,所以专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照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每一名孤残儿童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外在表现等,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孤残儿童展开照拂与护理。在这个护理的过程中,让孤残儿童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在多次的护理以及后期的细心教育中,逐渐引导孤残儿童打开自闭心理,培养孤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努力进取的态度和自立能力[1]。


2.2提升孤残儿童照料人员的素养能力
        孤残儿童的成长环境比较特殊,在福利院或者个人提供的慈善住所这样的大环境中群居生活,这就需要照料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孤残儿童进行平等对待。在面临社会舆论压力时,及时疏导不良情绪,避免在心理极度敏感,猜疑心较重的孤残儿童面前表现出不良情绪,所以福利院或社会救助组织在对孤残儿童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及时对照料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基础上配备专业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负责解决孤残儿童和照料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照料者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自控与调节能力,以乐观开朗的情绪面对并感染孤残儿童,让孤残儿童在大环境中感受到来自成人的关爱与呵护。
2.3维持残障儿童的尊严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首要条件
        在孤残儿童的成长与心理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照料人员还是心理教师,都需要耐心引导为主,以平静的心态解决孤残儿童的问题,避免对残障儿童进行吼叫批评,要用更多的关怀之心与孤残儿童进行交流,让孤残儿童能够敞开心扉。由于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导致自尊心极强,教师在维护残障儿童尊严的过程中也是帮助孤残儿童建立自信心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孤残儿童建立联系,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保障孤残儿童的心理迈向健康成长的空间。面对孤残儿童犯错时,首先要细致地调查情况,并分析原因,以引导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让孤残儿童认识到错误,进而能够有效杜绝错误的发生。
2.4对孤残儿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
    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所以有必要完善一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比如成立心理咨询部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组织儿童进行户外实践等,通过一些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逐渐提升孤残儿童的心理素质,改变孤残儿童的孤僻性格,帮助孤残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2]。
2.5有效运用心理疏导措施进行教育
    孤残儿童的心理比较闭塞,不易对心理教师敞开心扉,所以心理教师要擅长运用特殊的疏导措施,首先要考虑每名孤残儿童的成长背景情况以及乐趣或者爱好等,制定对应的方式对孤残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比如可以与孤残儿童在网络平台互动,或者与其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等,在有效陪伴的模式下对孤残儿童进行合理的心理教育[3]。
2.6提升社会各界人士对孤残儿童的关爱程度
    孤残儿童的极度自卑心理导致惧怕面对社会,导致这一情况的另一原因还包括社会部分人士对于孤残儿童的容纳与接受度较差,将孤残儿童的尊严置之度外,严重加剧了孤残儿童自闭、仇视的心理影响 。所以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孤残儿童的关爱,严惩对孤残儿童进行言行伤害的不良风气,让孤残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能够对其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重要帮助。          
结语:孤残儿童虽然有身体上的部分缺陷,但是在对其进行正面地心理教育后,仍然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后能够助其产生树立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领域,以此积极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牛静静,许凤麟.孤残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
[2]陈德祥: 《体育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年第1期
[3]谭伟: 《阳光体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 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