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校
【摘要】当代教育发展的开放、创新、终身化趋势,迫切需要教师由专业型向通识型转变。教师职业的内在特征、教师角色的深刻转变、当今教师培养发展趋向决定了通识型教师培养提出的必要性。在培养通识型教师中要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真谛,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质性积累,把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师通识型培养
当代教育发展的开放、创新、终身化趋势,迫切需要教师由专业型向通识型转变。 通识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性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知识,这是培养教育情感,守护教育理想,沟通理论与实践的前提;更要有全面、多元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是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具有人文情怀,成为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通识型教师能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能力的相互迁移。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于发现与捕捉,善于挖掘与主动建构学科知识中广泛蕴含的科学思维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将这些内容自然而艺术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建构。
1. 通识型 教师职业的内在特征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应具备通识理念、通识知识。要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敏锐感知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得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仅靠专科型教师是无法做到的,需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通识型、创新型教师。如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课文内容与科学技术相关,如何阐明科学道理,深化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其次, 教师的工作方式与做自然科学不一样,具有一种很强的人际影响作用,教师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学生,不可能完全保持中立和客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校里,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的。教师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权威与专业,更需要的通过其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发挥作用。
2. 通识型教师角色的深刻转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个中国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知识的提供者,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工作内容被界定为“传授知识”,教师知识以“原原本本”地传授更多的客观性知识为价值取向。但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教师的角色也不仅限于是知识的提供者。
如果教师的角色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那么就可能如有人所说那样:网络兴起后,各种文化的迅速普及,就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对想象新的招数或新的游戏而言,教师也并不比跨学科集体更有能力。但实际上远程教育效果远远比不上课堂上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因为没有了因材施教,没有了现场感,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情感的交流,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把教师工作规定为专门的职业。纠正了以往仅仅视教师为知识传授者地观点。教师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
3. 通识型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向
一是更加强调道德取向:古今中外,教师这一职业都被赋予更高的道德标准,更加强调道德取向,从苏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人师”,都强调教师人格、品质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情感状态,这些仅靠专业教育无法完成。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管理机构中的一员,应更具有道德与责任感,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身教育教学之中,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作为教师,在教育中要关注人的情感品质,关注人的内在心灵和精神成长 。二是注重知识领域的整合:培养的教师面向整合的知识领域是当今世界教师培养方面表现出的强烈趋势。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教师培养突出的是知识的“广博与整合”而不是“专业和精深”。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具备创新精神, 而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更加整合的知识。通识教育强调恰是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更加注重实践:教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注重实践而不是理论,注重用引导的方式去获取知,更加注重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当今社会,交往、合作、互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教育要培养学生使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些并非都是从书本中学习。通识教育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的通性理解、意义关联、融会贯通,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才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东西。
4、通识型教师培养的任务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通识教育倡导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弥补和解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分离、对立,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一代人。 通识教育更注重学科知识的通性,注重学科知识意义关联、迁移,融会贯通,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尤为重要。通识教育不是文科生学点理科知识,理科生学点文科知识,或进行基础教育,这只是知识结构的改变,通识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在现实中由于对通识教育理论通俗化和庸俗化的理解,要么使通识教育成了空洞的口号,要么导致了实践上的形式化和技术化。这些都消解了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通识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通识性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多元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厚重根基。这种模式保证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识性和专业性的协调统一。在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中,需要另辟蹊径,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