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菊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第一小学 湖北 咸宁 437200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基础教育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教学场景、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师角色、师生互动方式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空前挑战,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存在信息意识不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欠缺等问题。后疫情时代,必须认清我国教育教学转型发展趋势,重点关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推动教育教学转型升级。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转型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乱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工作部署下,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带领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亿万中小学居家学习提供教育教学指导服务,开展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这次的网络教学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任务驱动式网络教学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认清我国教育教学转型发展趋势,重点关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转型升级。
一、背景:疫情期间教育形态变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
(一)教育形态变化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疫情之下,教育教学基本形态被迫做出显著改变,教学空间由面对面的真实空间向虚拟的网络空间转变,教学场景以教师网络直播、学生居家学习为主,这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的局面。相应地,教师的教学方式、角色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疫情期间师生不能直接面对面,面对新的教学场景、新的教情和学情,不少教师创造出了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方面,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在线教学摆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提供了可能,但面对海量资源和五花八门的在线教育平台,部分教师难以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出现了“海量资源闲置”与“无资源可用”并存的矛盾现象。
教师角色方面,在师生时空分离的情境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帮扶者、评学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教师需要及时完成角色转换,以尽快适应新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另外,在师生互动方面,由于师生关系由面对面教学的零距离关系变为远程在线教学的远距离关系,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像在教室中与学生互动那样收放自如,有时,受网速等外部条件影响,师生互动也难以顺利实现。
(二)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疫情期间教育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快速适应时空分离的教学关系,调整教学方法,灵活处理在线教学的突发情况等。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确保教学过程有序、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疫情期间的教学却暴露出了教师信息素养的诸多问题:
1.信息意识有所欠缺。一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存在不接受、不习惯的心理,对在线教学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同时对现有在线教学软件使用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成功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教学活动;二是教师感知、发现、挖掘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足,面对网上众多的教育资源,一度难理头绪。
2.信息技能亟待提升。部分教师对在线教学工具、直播软件不熟悉,并缺乏有效的在线教学策略,难以实现对课堂纪律的掌控。此外,由于部分教师在对线教学不适应,依然将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简单照搬到网上,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互动效果有待改善。一方面同时段、大规模的在线直播教学导致网络潮汐式拥堵,对师生互动体验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主要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开展形式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而没有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师生、生生互动时间较少。
二、思考: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教学转型发展趋势
后疫情时代,教育不可能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模样。
信息技术深度参与教学的态势已不可逆转,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育资源、评价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一)教学环境:从课堂教学到泛在学习
疫情期间的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让教室不再是教学发生的唯一场所,在线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空中课堂融入传统教学环境,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发展,探索打造跨时空的课堂、学校、家庭和社区,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必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应摆脱“课堂搬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应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制订学习计划,布置学习任务,并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探索在线教学新形态。
(三)评价方式: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
以往的教育评价过于看重诸如考试成绩的一次性、总结性评价,难以准确评估学生能力、素养等高级认知技能及非认知学习成果。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教育实践,为过程性、伴随式教育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后疫情时代,大规模开展面向学习过程的测评成为可能,通过挖掘与分析学习平台中的学生行为数据,可实现精确诊断学情、个性化学习分析、多元综合评价,推动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三、建议:教育转型应重点关注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一次考验。无论是从疫情期间暴露的教师信息意识与技能欠缺、在线互动效果不理解等问题,还是后疫情时代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等的发展趋势看,教师信息素养都是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要素,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对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制定信息素养标准,以评价促提升
一是应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普遍适用的教育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二是应开展大规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的现有水平,厘清和破解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难点,达到以评价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目的,推动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开展线上教师培训,加强协同教研
一方面应开展在线教学工具操作技能培训,解决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开展教师混合式教学培训,对教师教学组织方法、课程设计策略、教学监管及师生互动模式等方面展开详细指导,有效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新在线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
此前,绝大多数教师熟悉的是在教室内的信息化教学,即使拓展为线上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方式也难以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我们应大力推进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双师课堂等新型课堂的普及,改变教学流程与组织方式,引导教师构建融合多种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形态。
(四)关注农村教师群体,推进均衡发展
疫情期间,缩小城乡教师信息素养差距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成为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也是推进教师队伍发展的要求。建议重点培训薄弱地区教师应用优质资源开展教学的方法与技能,帮助教师掌握应用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的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改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砥.大规模长周期在线教学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挑战与提升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0(5):12-17
[2]祝智庭.“停课不停学”政策解读、关键问题与应对举措[J].中国电化教育,2020(4):1-3
[3]光明网.新冠疫情期间中小学在线教育互动研究报告[EB/OL].(2020-04-02)[2020-04-05]
[4]桑新民.疫情中的教育反思[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