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荣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柳州 5456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常用一些经典语句来阐释国内、国际中的重要问题,其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用意深刻。本文以习近平用典为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将习近平用典作为“入脑入行”的主要切入点,多维度阐释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有机深度全面融合。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习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学素养,对古典诗词、历史典故非常熟悉,对经典文化总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他特别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体现了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典范。人民日报评论部在 2015 年汇编了第一辑《习近平用典》,2018年再次汇编了第二辑《习近平用典》(以下统称为“习近平用典”)。习近平用典共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话语体系中引用的283条典故,为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优秀载体。本文以习近平用典为切入口,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探索两者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代价值
习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他善于运用诗文古语、化繁为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增强了思政课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其内容与日俱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如何及时、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这些理论知识既入“学生之脑”,又通过配套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入“学生之行”,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习总书记在出席各项国内国际会议、活动的讲话中,及其文章、著作里常常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诗词、名句。习近平用典每一条典故都将现实意义解读置于背景义理阐释之前,彰显了用典的当代价值,其用“典”背后是“治世”,是习总书记把古人治理智慧用于现代治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极好诠释。
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黄国庆、田拥军.习近平语言艺术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20.(6):126-129.]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为重要的源泉,所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1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将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增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豪感,也是反对各种西方腐朽文化的有力武器,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俗话说“话须通俗才传远,语必关情方入脑”,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处用典,在尊重原典原籍的基础上,将原典加以提炼,将其大众化,生活化、口语化,雅俗共赏。同时,结合当下时事、时情进行明喻或暗喻,每一句话都反映着当下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因此,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将习近平用典作为“入脑入行”的主要切入点,实现有机融入
以习近平用典作为主要切入点,在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对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当中,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过认知和情感认同之后,还要将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行为认同,内化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只有既入脑又入行,才能保证大学生是真正的认同,实现有机融入。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需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感认同。
第二,培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首先是鼓励大学生是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各种鲜活的活动和人文景观中更深刻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认同。二是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需求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前,大部分学生只是把思政课的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需求,认为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动力不足。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对自我需求的进行分析,增强他们行为的驱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三是及时化解大学生行为认为认同中的矛盾冲突。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行为准则,却并不一定总能有好的回报。
(二)多维度阐释教学内容,实现深度融合
把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要加强两者之间内在的交融性和一致性研究,探寻两者内容“契合点”,多维度阐释教学内容,实现深度融入。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分立德、修身、笃行和劝学等13篇135则典故。教学中可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维度与思政课融合。既可与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章节对接;也可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概论”课程内容对接。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政 + 文化”立体教学内容。“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修身为本、知行合一与大学生德行养成、“和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等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切入点。”[ 李俊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以《习近平用典》为读本.科教文汇.2019.(12):77-79.]比如,“概论”课程: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习近平用典深入浅出地阐释得淋漓尽致:“天地之性人为贵”“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愿苍生俱饱暖”“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等,结合中国共产党“依靠谁、为了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内容,实现了传统文化和思政课得深度融合。一则则用典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世界胸怀,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蕴藏于字里行间。
(三)增强教师综合能力,实现全面融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思政课能否很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良好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
第一,增强教师对文化育人的自觉意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但就实践层面来看,两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不足。究其缘由,主要是源于部分教师缺乏文化育人自觉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历史底蕴,增强育人底气。要重视思政课的文化使命,不仅关注思政课自身的政治功能,还要自觉承担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真学、真信、真爱、真懂,夯实文化历史底蕴,才有可能引领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及传承与创新,培育时代新人。
第二,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授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授能力。这一融合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至少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能够恰当地诠释中国传统典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局限性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面目,避免当前的泛泛而谈、牵强附会的尴尬现象。二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深刻的了解,能够正确的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传统文化的指导。教育者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素养,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将二者融会贯通,传达给受教育者。三是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授能力。高校作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还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情况。然而就目前来看,同时具备这三方面能力的教师很少,不少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知识储备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处于表面的阶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传统文化知识记忆零碎,有些教师虽能知晓一些典故,但对典籍出处及当代意义很难把握及阐释,这也造成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在授课的过程中,授课方式不灵活,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说教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这一领域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可以邀请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思政课老师进行指导、培训,加强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机会,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学习交流中加强对两种学科知识的融合。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加强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主,做到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再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作为考察思政课教师的一项指标,和绩效挂钩,提高相关领域的科研经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加教师对这一领域的认同度,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