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柯贵
[导读] 在以往的授课方式下,学生通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尤为牢固,
        柯贵
        武汉为明高级中学 430000
        摘要:在以往的授课方式下,学生通常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尤为牢固,然而其本身的实践能力却仍旧有着诸多的不足,缺乏把思想付诸于行动上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借助化学实验就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操作能力,同时实践操作还可以让他们在整个实践环节中产生全新的化学思想,更加直接的观察到化学反应与化学变化,进而对化学世界有一种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基于此,文章将以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操作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课堂上,实验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学生能够在实验环节中去增强自己的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让他们主动的去对化学问题进行思考。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老师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支持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让他们能够在实验的环节中不停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真正达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进而为其将来的发展铺垫牢固基础。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是一门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授课环节中,老师却习惯把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当做主导,通过题海战术来辅助学生夯实知识点的记忆,此种授课方式根本就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不强烈,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会出现下滑,这就更不用说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了。所以,老师就要对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手段进行创新,用充满趣味性的化学内容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真正达成既定的授课目标,同时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去营造出活跃放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去感受实验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知识的时候,因为金属钠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老师就能够创设出一个情境:把金属钠与硫酸铜放进整个容器当中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借助未知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完成分析,利用金属活动顺序的对比,就能够获得钠元素排在铜元素前面的结论。简而言之,就是钠元素要比铜元素更加活泼,因此金属钠能够将金属铜完全的置换出来,进而可以推测出会有金属铜的形成,此种理论推断就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实验环节中,如此一来再让他们完成实验就必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但是,学生在开展实验以后却发现并未形成任何的固体铜,此时,老师就需要为学生讲解金属铜的性质,辅助学生知晓这当中潜藏的奥秘,真正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此种方式的应用,确实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让其对化学课程有了新的认知,确实具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开展化学实验的重要基础,若是并未对这部分知识完全掌握,就无法更加顺利的进行操作。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不止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出来,还能够对他们自身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等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整个实验环节中形成良好的实验精神。

同时,化学老师所具备的化学知识十分充足,所以老师就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个知识点,来开展某部分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真正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
        比如,在开展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就需要设计出“滴水生火”的实验,学生在感受到实验所富有的魅力的同时,老师就能够进行引导,对他们提出问题:“在此种实验环节中,有哪些元素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接着再让他们尝试着开展某些实验,那学生就必定会在亲自实验和亲身感受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无法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问题,老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就给出学生答案,而是需要先让他们自己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的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直到学生再也无法寻找到任何解决方式以后,老师再给出相应的提示,这就必定会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在此种实验环节中,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自然而然的就获得了提升,确实具有着一举多得的授课效果。
        三、注重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要求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老师利用实验来让学生可以对课本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让他们在对实验进行观看的环节中,增强其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老师在展示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出授课的目标,在开展演示以前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和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此来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的环节中不停的进行思考和研究,进而自发去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授课内容,达成学生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比如,开展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就能够让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反应过程进行观察,并制定出诸多的问题:“实验的反应现象是怎样的?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过后会变成怎样的物质?”等等,如此学生就可以发现实验现象有着剧烈的强光与某些白色的物质,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镁条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这部分实验现象必定会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去思考,确实达到了既定的实验目标。此外,老师在开展演示实验的环节中,还需要注意对实验的流程做出介绍,由于大部分化学实验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危险性,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真正保护好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在此种环节中,老师就可以发现,带有色彩的实验、释放热量、散发光源等等的实验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确实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授课质量。
        结束语:总而言之,若是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沉浸在实验环节中,就一定要借助情境的创设,演示实验的开展等等方法,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真正对其综合能力进行锻炼,进而为他们将来的进步和发展铺垫牢固的基础,还可以为其后续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林菲菲. 高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丁海嵘.加强实验改革,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2):52.
        [3]姚正芳.高中化学实验作用及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研究[J].化学教学,2007(05):1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