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365100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所带来的影响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老师也开始对自己以往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做出了创新,主动学习新型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素养。当前,大部分老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都应用了问题导学法,其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的全方位发展来说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及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高中数学老师在开展授课的环节中,应该借助提问式、兴趣式等等新型的问题导学法,来创设出更加多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各样问题的辅助与引导下,真正掌握老师所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而老师则应该融合授课内容,应用有效的问题导学法,去打造一个活跃放松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去不断的学习,进而增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甚至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作用
首先,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老师习惯应用“填充式”、“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确实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也并不是很明显。而问题导学法就可以在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主探究和自主分析等等办法,去真正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凸显出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慢慢对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其次,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师生的良好互动提供一个较大的平台,推动老师和学生能够在一问一答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止这样,学生主动的进行交流,就可以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学生产生了溜号的情况,真正实现了既定的授课目标和授课效果。最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辅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形成是高中阶段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才可以将理论知识有效的融入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真正达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所以,老师就需要给予问题导学法高度的注重,并将其应用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上,以此来吸引越来越多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全身心的沉浸在学习环节中,达成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的双提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提问式问题导学法
和其余各个阶段的数学课程进行对比而言,高中数学知识拥有着十分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习的困难程度也尤为高,确实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艰难。所以,老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就应该支持学生及时看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一定的帮助。然而对如今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都并未拥有任何的探究能力,也并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若是想真正对此种情况作出改变,就应该转换自己以往的授课思想,完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问式的问题导学法最为重要的地方就是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数学老师能够对提问问题进行巧妙的制定,让问题拥有着较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达成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
比如,在讲解有关几何的知识时,老师首先就需要对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属于几何体?”此种问题并不是很困难,他们十分轻松的就能够回答出来。此时老师就需要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诸多小组,让他们对几何体进行制作,并推举出小组长来对自己制作的几何体做出简单的介绍。在学生对几何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后,老师则要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则p=多少”,然后让小组成员根据此种问题开展讨论,老师在一旁做出引导。那么对此道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应该借助抛物线和椭圆共同的焦点就能够列出有关p的方程,进而得出P,还可以让他们在这一前提下应用其余的解答方式进行解答。在此种解答和讨论的环节中,学生必定会对解析几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确实培养了其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了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
(二)兴趣式问题导学法
兴趣式问题导学法主要就是说老师在开展授课的环节中,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开始着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老师应该提前为学生安排一些预习任务,制定出一系列的趣味性问题,让他们能够对本堂课的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可以积极地加入到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老师若是想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就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只有如此才可以有效的对其进行利用,制定出更加新颖独特的数学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转换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对授课方式和授课手段进行创新,营造出活跃放松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在此种氛围中,学生就可以自觉主动的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时,若是想有效的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加入到老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就能够提出此种问题:“之前同学们是怎样对点进行表示的呢?又如何表示直线的呢?平面怎样表示呢?什么是平面?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是平面的呢?”等等,此种学生十分熟悉、早已掌握的知识必定可以让他们产生充足的自信心,老师就可以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积极举手想要回答问题,确实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然后,老师就需要在此种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延伸,分层次、分级别的制定数学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以此来避免过于难的问题直接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某种影响,真正提高其积极性和信心。那么在后续阶段的学习环节中,学生必定会更加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进行学习,切实增强了最终的授课效果和授课质量,拥有着一举多得的授课效果。
结束语:总而言之,若是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活跃放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老师就一定要把问题导学法更好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上,真正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培养,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超.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99.
[2]丁建军.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2):96+98.
[3]霍吉智.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