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韩帅
[导读]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韩帅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 014030
        摘要: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对于小学阶段尤其是中段的学生的自身数学素养的不断加强,并在课堂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加入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其自身的数感,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得到不断地加强。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教学;数感;培养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对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数感培养已经变成了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生正处在数学学习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好学生的数感,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也是十分有用且有效的。
一、小学中段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难点
(一)教师对数感的认知不准确
        对于中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感这个概念虽然提出得比较早,但是实际应用情况却比较差。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培养学生的数感,这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本身对数感的理解不到位,并且,他们也认为数感数学教学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且也只是一部分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要深入了解数感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然后再以自身优秀的能力将数感的知识传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知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处理过程,也就是说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比较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对定义的套用能力,对于数感的培养则不太注重。这样会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对数感非常陌生
        数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没有产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就更无法对其产生理解,因为课堂教学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使从半途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还是会因为没有基础而很难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理解。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没有良好的数感,教师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就难以得到明显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二、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一)教师运用计算,学生理解数感
        有许多数学教育专家曾指出,对小学中段的学生数感的培养就是指要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学数字和计算的理解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们将其所理解的内容加以运用到实际计算过程中的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以及要着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让学生了解并且熟知一些数字和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练习中,逐渐真正地理解数感并有效地运用数感,以致使得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字以及数字的计算变得越来越敏感,做题的准确率和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高。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的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完全可以先在黑板上列出一组算式组“9×6=、18×6=、36×6=”,再列出一组算式组“50×5=、100×5=、200×5=”。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本上写出自己计算后的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组算式组的规律。当计算类似“98+76”时,有数感的孩子就不需要使用竖式,直接从76中拿2个给98。心算一下就知道是174了。当计算类似“98+49+50+52”时,是由脑中完成以下的计算过程:98+49+50+52=50×5-2-1+2=249所以,培养数感不是在弱化计算能力,相反它是在增强计算能力。现在计算不再是单一的模式化,而是要求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最后在学生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发现中,让学生们深刻的感悟到如果一个不是零的因数扩大了若干倍,同时与该因数相对的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此时两个因数相乘所得的积也就扩大了相应的倍数。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准确地熟知一组算式中各个部分的名称,即让学生了解到“因数×因数=积”的算式组成。
(二)教师联系实际,学生体验数感
        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具备数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而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就要在其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帮助并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然后再教给学生们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分析方法,然后使学生们通过这些教师讲授的数学方法解决学生们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感,还会使学生通过其体验到的数感不断地理解和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将数感变抽象为具体,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完全就可以在课前找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教具,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鞋盒、药盒、魔方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让学生们把自己找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带到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找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正方体的每一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有关“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内容”。这样不仅会提高整个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还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对于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最后使得学生的数感得到不断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地加强。
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数感的培养就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意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数感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实际生活中首要且必须具备的素质。当他们具有强烈的数字意识时,才能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当诸多新型的教学理念逐渐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数感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极为重要,小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数感,才能够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制定出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冯敏玲.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03):131-132.
[2]凌波基.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数学大世界,2018(02):8-13.
[3]陈恩慈.数感不止简单数一数———谈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数感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5):1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