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发展视域下初中物理研题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潘福良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潘福良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学 362803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锻炼学生的社会技能,推动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此,本文也将以初中学生的成长为切入点,立足于物理课堂的设计,从PCK视域出发,从物理研题中,挖掘出单元设计的方法,并阐述课堂实践的措施与途径,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主体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PCK;物理研题;单元设计;实践措施与方法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PCK,主要指的就是学科教学知识,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结构要素,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教学策略知识,这是确定物理研题学习方法和单元方向的重要基础,代表的是特定主题下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具体来讲,就是以特定学科领域的常见主题为基础,让学生能够理解特定的表征和阐述方法。而教学策略知识,也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高低,也能够影响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一、阐述单元主题表征策略:情境-题型-图式
        这里所说的主题表征,主要指的是主题构成要素,与脑海中知识和图式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实现主题的内化吸收,真正意义上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研究指出,主题表征本质上也反映了表层向深层不断抽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有三个阶段来概括,首先是问题信息的搜集,其次是信息的内部消化,最后是发展隐喻。第一阶段强调的是个体的知觉过程,需要能力和知识的支撑。第二阶段强调的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涉及到个体问题解决的技能和水准。第三阶段强调的是,问题解决之后,对未直接表达的蕴涵信息的推断,重点是对隐喻约束条件的探究,涉及到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所以对个体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联想能力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明确物理单元的呈现方式,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传递物理知识的价值观。不同的物理单元都蕴含着较为明确的主题,所以教师应当以特定的问题情境入手,来统摄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例如,在学习与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怎样鉴别不同的物质?让学生这一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辨别物质之间属性的区别,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学习与欧姆定律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并制作模拟调光灯,引导他们探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电路。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基础,构建物理模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规律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构建微粒模型,构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等等。再者,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主题的动态迁移,形成认知图式。例如,在学习与力和运动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按照原有运动状态,受力分析,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这一顺序,构建出认知图式,针对各种类型的机械运动,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朴素真理。


        二、充分挖掘单元素材——纵向与横向的深度结合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在课堂上创设了多样化的情景,但大多都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具有浅尝辄止的不足,而且情境设置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也并不突出。对此,教师就应当以单元主题为背景,在同一素材的研究中保持高度的集中,要深入挖掘,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解析,让学生直抵物理知识的内核,展现出更加深度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复习力学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身边较为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真实性和应用价值,补充实验课程的资源,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共同复习,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知识,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除了同一素材的深度研究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多个素材,进行分析,做到知识与知识的融会贯通[1]。就好像,物理教材当中的任何一个单元,大多都与学科内容的二级主题相对应,以粒子到宇宙这1单元为例,其自身对应的就是,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这1二级主题。再加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各个小节也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素材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养成辩证的精神,懂得多元比较深入探究。
        三、单元组织的串联——大概念教学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物理的概念本身就反映了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也体现了事实最为抽象的属性,反映了物理规律的特点,揭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突出大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到一起,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一个物理单元会覆盖许多不同的知识点,但大概念的数量却并不多,因此,教师需要从中总结出核心概念。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密度作为中心概念,展开发散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学习电磁转换的时候,要让学生围绕磁场这一概念展开探究,把握好电和磁之间的深度联系。另外,教师要坚持执法并行的基本原则,要用双线索的模式去推进教学活动,除了要让学生夯实基础之外,也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论,打破思维定势,从传统的碎片化知识学习中脱离出来。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知识线划分为,电压,电流电阻这三个层面,同时也要包括欧姆定律,把方法线划分为控制变量,实验探究,图表公式这三个类型。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单元核心概念,确立知识线的内容,通过研究概念的方法,确立方法线的内容。总的来说,教师不能仅仅把理论学习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把握实际问题,懂得用实际知识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风险[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PCK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奠定课堂教学主题的应有之策,也是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单元主题的总结,单元素材的开发,单元组织的串联这三个角度,论述了物理研题的设定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也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需要针对PCK展开多样化的研究,创造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季卫新, 陈栋. 基于PCK的研究性备课的区域实践研究--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光的色彩、颜色"为例[J]. 物理教师, 2019(9):44-49.
        [2]侯辰媛. 初中城乡物理教师PCK差异调查研究[D].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