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霞
德州市陵城区神头镇中心小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改革的有力举措,其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限制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因素,并针对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展开探讨,以期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教育价值,构建生动、立体、多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引言:素质教育视域之下,传统的灌输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饱受诟病,探索适应于新时期教育需求课堂组织构建模式迫在眉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打破了小学数学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增设了实践活动等探究性内容。实践活动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形式为原本枯燥的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强化学习过程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能够重塑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期待感。如何将数学实践活动效用最大化是教师急需探究的重要课题。
1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教师对于数学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具有正确的认知,但是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活动组织构建流于形式。虽然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应试教育思想并未完全摒除,素质教育要求与社会实际需求关系难以平衡,对于分数的苛求有增无减。而实践活动耗时较多且教育效果未必立竿见影。同时,对于已经习惯于讲练式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对于实践活动的课堂把控能力相对不足,极易产生喧宾夺主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之下,数学实践活动组织频率相对较低,并未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甚至以口述讲解形式一带而过,其教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第二,实践活动内容设置不尽合理。一方面实践活动内容设置过于强调知识性,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不仅削弱了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而且不符合小学生具象化的思维模式,增加了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解难度。导致学生难以快速掌握实践活动要领,影响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缺乏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把控过多,实践活动成为教师意志的体现。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实践活动偏离了原本的教育航道。
2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2.1注重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生作为鲜明的个体,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及接受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享受探究乐趣,获得知识及能力的提升。以青岛版小学五年级“聪明的测量员”实践活动为例,此单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小数运算、长度、质量及面积相关知识解决特殊物品测量问题,对于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运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学生面对特殊性的测量问题,如“一张纸的厚度”、“一粒米的重量”等,不知从何着手。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索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如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负责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而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负责具体操作。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感及成就感,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合作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2.2立足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教育本质是帮助学生以数学视角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应立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灵活性及实用性。以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相关教学为例,首先,教师以学校实际事物为背景构建教学情境,如学校新建的花圃要种植花卉,为保证花卉茁壮成长每平方米种植5棵植物,而花圃为不规则图形,秉持不浪费的原则需要采购多少植物最为合理。其次,带领学生对学校花圃边长进行实际测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白纸代替花圃,采用分割、添补、割补等方法将不规则的花圃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而获得花圃面积。教师打破实践活动空间限制,以生活实际问题为背景丰富活动组织形式,提升活动趣味性。同时,立足于实际生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以数学视角观察身边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3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活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宽松、自主的思考及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有趣的溶解现象”相关实践活动为例,首先,教师展示浸泡在水中的沙子,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沙子的体积,学生可能给出水的体积+沙子的体积=沙子和水的体积和。然后,让学生思考若将沙子换成食用盐,那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呢?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测量实验的方式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水的体积、食的盐体积、盐水体积等关键数据的测算方法,并对做好实验数据记录。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进行汇总,并解释溶解现象的原理。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自己动手探索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2.4实施多元化评价,深化探究效果
教学评价是实践活动不容忽视的教育环节,通过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诱发探究动机,强化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将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内化吸收,转化为自身数学素养。
以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关于以方位和距离确定物体方位的实践活动“军事演习”为例,一方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够仅限于知识性,而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及综合性。同时,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给予鼓励与认可。另一方面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方式。学生评价的过程亦是思考的过程,促成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深化认知。
结束语: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结合力数学的思维性、逻辑性、严谨性,同时又兼具趣味性、灵活性、探究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未来发展趋势。目前而言,探究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打破固化教学观念的桎梏,立足学生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要求,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优化实践活动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冠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才智,2019(07):61.
[2]梁瑞.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分析[J].教育革新,2019(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