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李文学
[导读] 如今新课改进程得以全面深化和有效落实,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起到的主体性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李文学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五小 014030
        摘要:如今新课改进程得以全面深化和有效落实,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起到的主体性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在作业布置中也非常提倡模式改革,分层作业就是一种比较典型性的模式,它依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展开,依照学生基本情况予以有效分层,并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成果。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分层作业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有效深化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作业;作业设计
前言: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这就表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如果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层次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就很难发挥出作业的实际效果.优秀生会觉得题目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而学困生则会认为题目太难无法下手,从而失去学习信心.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数学作业,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地设置一些挑战,让学生完成高难度的作业,当学生能够完成作业时,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得到明显的增加,对知识的记忆也会越发的深刻。
一、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实施的必要性
        作业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纰漏,有针对性地改正,为学生呈现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不同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练习机会。对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可带有一定难度和创新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对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训练较为基础的题目,教师要让层次较低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教材内容,消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抵触情绪。教师应通过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对数学活动进行有效设计,以达到教学目的.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部分,合理设计作业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作业设计,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如果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也会促使学生作业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两者之间具有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的作用。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过多地打击层次较低的学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想要时刻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学生个人具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作业,切实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以此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习效果。教师要借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微课中进行作业打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分析
        课后练习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分层布置数学作业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数量不同的作业。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让学生的作业难度有一定的提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线上进行作业批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压力,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比如,在复习完人教版教材中的“多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在微课中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的、中等的及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和创新性的题目,涉及求多边形面积时的巧妙方法。在给层次中等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完成基础题目和中等题目,并给他们布置了两道较难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对层次较差的学生,笔者布置的作业是完成基础题目,并完成两道中等题目。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予以相应的练习,目的是让层次较高的学生有能力上的提升,让层次中等的学生稳扎稳打、逐渐进步,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复习完人教版教材中的“多边形面积”这部分内容后,笔者在微课中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的、中等的及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和创新性的题目,涉及求多边形面积时的巧妙方法。在给层次中等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完成基础题目和中等题目,并给他们布置了两道较难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对层次较差的学生,笔者布置的作业是完成基础题目,并完成两道中等题目。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予以相应的练习,目的是让层次较高的学生有能力上的提升,让层次中等的学生稳扎稳打、逐渐进步,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分层作业设计策略,除了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条件,令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需要针对分层作业设计机制以及内容予以合理化的规划和整合,令分层作业设计模式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针对差异性层次中的学生各自的优势以及薄弱点予以重点发挥或改善,令教学结构得以进一步有效完善,深化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强化老师的教学实效性,令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群.试析小学中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有效策略[J].魅力中国,2020,(2):126-127.
[2]卢小华.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2020,(29):259.
[3]张丽丽."一刀切式"作业模式的弊端和分层作业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4):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