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吴静
[导读] 初中学生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有限,本身的自制力与规划能力不强
        吴静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峰城中学   636169
        摘要:初中学生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有限,本身的自制力与规划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予以督促、鞭策,才能保持学习效果的稳定甚至逐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将教学重心回归到课堂教学上,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带动学生知识吸收、消化效果的优化,以此促使学生课下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在教学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起发展的两个方面。为了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就需要在他们的兴趣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取出那些已经被验证是无效的教学模式和措施。在之前的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存在对于效率的提高认识误区,认为将课程进度赶在前面,加快教学的步伐就是有效率的工作表现。但实质上并不是这样的,效率应该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学习效果都达到最大化的一种形式。因而对于教师工作来说,也是需要他们不断去突破的工作难点,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帮助自己消化更多课堂内容的有效方法。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将物理学科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接轨,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物理学习资源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初中生不知道如何发现和使用这些资源,教师如果只用讲授的方法开展教学,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以物理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为物理学习提供更丰富素材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以致用,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教学“运动的快慢”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还要让学生使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速度的计算,而难点则在于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那么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知识点,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体育课上不同的学生跑步速度是否一样。这样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例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还能让学生更乐于学习物理知识,并且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自己有关的,进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二、分解式导入,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物理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复杂性,而初中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不高,且认知水平较低,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围绕着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导入的精心设置,并接下来的物理知识讲解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对抽象化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比如,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解渗透给学生,分层次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导入,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课堂导入,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畏难心理,使学生的物理学习由以往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比如,在进行“惯性”这部分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之中,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理解这个抽象的物理概念,对于影响惯性的几点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重视分解分层导入设计,利用各类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惯性”这一概念的认识。在进行惯性知识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表演生活中两个极为常见的现象:第一,公交车突然间启动之后,车上站立人员的状态;第二,公交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站立乘客的状态等。通过应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对惯性原理的认识更为深入。
三、物理发展史和名人趣事的有效渗透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物质运动现象和物理内在规律为教学内容,导致许多学生其实对于物理的认知是极为片面的,面临突兀的定理和公式,学生极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更别提物理兴趣的培养了!任何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基于充分和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否则没有清晰认知的兴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来的快去的也快。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关于物理发展史的内容渗透,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知更加的全面和清晰,这样才能为物理兴趣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尽量减少物理学科的枯燥性,教师应该将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针对物理学科来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名人故事就是最好的趣味性元素,因为名人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形象性,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万有引力的课程时,关于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且引发思考的故事,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故事呈现给学生;又或者阿基米德洗澡的过程中,探析了如何测量王冠材质是否有纯金打造的故事等,这些素材都可以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慢慢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步放权,转变自己的教学定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曾锦文.论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智慧,2020(13):97.
[2]刘文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
[3]魏春霞.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辞赋,2018(11):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