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初中化学实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杨丽卿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越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杨丽卿
        福建省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 362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越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掌握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不足的学生在工作中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而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化学的实验操作要求比其他学科高。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围绕运用初中化学实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论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运用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应当在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重心,让学生能够依此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等,让他们能够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形成适应社会的学习方法。
一、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分析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内容对物质进行识别,他们便只能够对于这些物质有较为模糊的印象,并不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于物质的认知。因此,他们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时,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定位。
        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应当先开展新知识的讲解,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亲身操作加强对于公式的理解,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方式正确定位课本内容,这会让知识的框架更为清楚。之后,教师再对于相关内容进行更为具体的指导和讲解,学生脑海中的模糊印象能够更为具体。因此,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如何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让自己能够在认知上对于概念有更为具体的认识,这会让学生能够在解释相关现象时能够有较为清楚的表达。
二、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形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物质分子的构成和微观粒子的活动,如果学生仅仅是通过对于文本的阅读就很难形成较为清楚的认识。而化学实验就是将这些内容以较为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例如在进行《空气的组成》的相关学习中,学生需要对于无色无味的气体进行实验验证。因此他们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燃烧红磷消耗瓶中的氧气,减小瓶中的气压,让水能够倒流回瓶中,这就将氧气含量占空气成分20%的理论知识由实验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表达。这一实验应用了变化观念,让平常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具体化,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物质的变化、物质的运动等方面进行观察,能够从物质本身的质变和量变等进行分析,进而能够准确地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能够对于变化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有更为具体的认知,进而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形成一定的认知。这对于学生之后开展相关学习有巨大的帮助,方便他们灵活应用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对于物质的变化进行较为精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形成自己见解,这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亲手操作,通过多发现、多认识、多分析、多创造的思路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
三、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形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
        化学实验的本质也就是验证和发现的过程。在初次接触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化学课本和观看演示性实验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于某些概念不够理解的问题。
        而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验证,获得自己理想的东西。但同时,学生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应当在这个过程中予以合适的指导。首先,教师可以学生开始正式实验前,将本次的实验目的在黑板上进行罗列或者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接着,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前让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案进行罗列,借此梳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较为清楚的实验程序,避免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低级错误。
        同时,学生在通过实验形成对于一种物质或者一种现象的认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在实验的过程成出现思维的运转。这时,实验本身带来的乐趣以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带来的愉悦能够反馈到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能够对于自己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坚定不移,之后在应用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更为准确和快速。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去完成实验,形成判断的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此有更为深刻的意识。
        例如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学习中,实验开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整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速度,教师在讲述相关问题时应当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通过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让他们能够发现调整稀盐酸的浓度、改变大理石的表面积、调整实验反应的温度等操作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反应的速率进行改变。教师可以将实验的方向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亲身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不能凭借自己能力解决的问题予以讲解,协助学生完成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动手意识,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这对于提高初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的工作重心应当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在对应的成绩定能力的教学现状之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群体能够形成新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获得灵感,进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培养计划,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方祥生.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安徽教育科研, 2019, 000(002):P.117-118.
[2]赵红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J]. 科学咨询, 2019, 000(0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