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滟艳
浙江省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 322200
摘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业有成的重要基础,而好的习惯则需要从小抓起,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价值培育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教师应该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扮演好班级负责人的身份,通过有效的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纪律,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成绩的同时,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然而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班主任的管理依旧存在不足,为了更好地提升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教师应该在推进学生参与管理、增进师生理解、提升管理监督与反馈效率方面做出改进,努力探索班级管理的最优方案。
关键字:小学高段;班主任管理 ;改进策略
1、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强调自身主导地位
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不仅依赖教师的正确管理,还要依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如果学生对班级的某些规定不产生认同,必然不会从心底服从,也不会认真遵守。许多班主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过于突出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必然使得管理工作难以维持和继续,继而不断产生各种矛盾。教师需要意识的真正有效的管理,是让学生管理自己,教师负责协调学生关系,如此才能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获得参与感,这才是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2)师生交流存在缺口
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是保持师生关系融洽,最好状态是教师能够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这是班级管理中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许多班主任教师不仅没能朝该方面努力,反而使师生间的缺口越拉越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处理学生个人问题,或是学生之间矛盾时过于武断,依靠个人感性与经验,对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与学生该种行为的目的以及驱使学生做出错误行为的动因,未能充分思考,总以类似行政命令的方式勒令学生改正错误。而这种不能互相理解的行为,自然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管理的抵触,以及对班主任教师产生的心理封闭。
(3)缺乏对管理行为的动态评估
教师经常处于师生管理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各种问题,都需要班主任教师来解决。然而,班主任教师的能力终究有限,而再加上学科教学任务的重担,其难免在管理中出现不当行为。而大部分教师又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难以发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失误,从而影响了班级管理合理有序进行。
2、小学高段班主任管理工作改进策略
(1)增强学生管理参与感,突出学生管理地位
小学高段的学生有了不同初段学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开始凸显,相比低年级学生容易受管理不同,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希望自身也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同时也由于学生群体之间互相了解的程度,一定意义上要大于教师对学生群体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占用重要地位,对于班级管理有着明显而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管理的意愿,通过分组管理、班级规约制定参与、轮流班干部、集体决议等方式,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享有重要地位。
以班级规约制定为例。教师可以用班会的形式,开展班级管理规约制定会议,在该过程中,教师改变以往主导者的身份,作为建议者与学生一同参与制定会议。首先,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身对于班级管理的看法,以及在本班日常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其次,在学生提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之后由小组或个人提出对班级问题的解决措施。随后,由教师汇总学生的管理办法,最后,由学生集体投票表决哪些规定可以付诸实施,并成为班级规约。如此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参与了管理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且由自身制定的管理办法符合学生的意愿,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会相应降低。
(2)完善师生交流,理解学生世界
在促进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积极的一方,而不是等待学生主动对教师敞开心扉。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后,非常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相对地,如果不能得到支持与理解,其抵触情绪会比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强烈。因此,班主任教师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过程外,都要主动构筑师生交流的空间,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拉近距离。
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依靠自身所教学科,来增进师生交流。在班主任教师授课时,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小的互动游戏,如猜谜语、知识接龙等方式,或是改变自身授课方式,在授课时,从授课语言与授课行为出发,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希望接近学生的意愿。在处理学生间发生的矛盾时,教师要公平对待,充分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并且可以找其他学生了解情况,完善对学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在课外,教师可以经常主动组织一些游戏让学生参与,使教师与学生在游戏中交流,从而在最简单的相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3)加强学生管理评价,促进班级管理合理化
教师在管理中出现的失误,最直接的感受者是学生,学生对于教师管理的问题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因此,让学生充当教师管理行为的监督者,加强对管理行为的合理评价,促进班级管理措施的合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经常向学生了解班级管理规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由学生反馈,教师反思的方式,共同推进班级管理的适时变化,使其符合不断变化的班级现实情况。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管理反馈会议,让学生讨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符合学生利益的规定。为了推动学生积极反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匿名反馈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在阅读学生反馈后,应积极反思自身的管理行为,对其中有益的回馈予以采纳,并且反映在班级管理中,一段时间之后,由学生再次评估反馈,从而不断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在这一时段所产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调整自身的管理行为,使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并且深入学生,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构建合理有序的班级管理措施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凌.浅谈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经验[J].学周刊,2019(27).
[2] 李艳.浅谈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经验[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