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秀
福建省建阳区西门小学
摘要:作为一门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对学生自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更加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活动,其中让学生自学,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但是部分教师在这一块做的不够好,本文就怎样在小学数学中让学生更好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一定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开展
培养学习自主能力的并不是学生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更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等各方面对学生本身进行引导,以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当今教育社会理论中,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是一大趋势。为了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张学生更多的依靠自身的探索,教师充当一个领路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具体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首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学习的课前预习阶段,在课前预习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提升学习效果[1]。教师可以在开始新的一个章节学习前,勾勒出一个知识框架,其中就要包含已经学习的旧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让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前开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的关联,有利于学生在课前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到激发,为将要开展的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学习的“简易方程”作例子,在开始简易方程的学习前,教师就可以先回顾一下其他基础的知识,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一元一次,生活中的一元一次的应用,再将这些知识放置在一个小圆里,外面再放一个大圆,装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温故”的过程,同时将一元一次和过去学习的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知识联系起来,方便学生后续的学习。
二、让学生加入到数学实践中来,自主探究解题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味的语言描述的公式定理往往不好理解,而让学生自己思考、实践可以帮助学生自行理清脉络。
在学生充分讨论解题思路后,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建立解题思路,搭建一个解题的快速通道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缓缓引导,慢慢托出,引导学生自行找出解题思路,一旦学生发生活实践活动课对自身的解题有帮助,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如在加减法的的学习中,可以派三位同学扮演小猪佩奇的家庭的情景剧,佩奇妈妈给佩奇20块钱,要佩奇去买2斤胡萝卜和3斤西红柿。西红柿3块一斤,胡萝卜2块一斤,佩奇自己也有一点零花钱揣兜里,现在佩奇把自己的钱和剩的钱混在一起了,结果买完菜剩了14元,佩奇买完菜不知道自己原本有多少钱,请同学们算一算佩奇自己原本有多少钱?同时佩奇又想买20元的泡泡机,佩奇要买泡泡机需要多少钱。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新课改模式下在开展数学教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实践时的要点问题。首先,实施数学计算课要教师求教师充分备课,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其次,在课堂教学流程选择的时候,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时分秒”的计算和学习中,老师拿出时钟让学生自己观察多少秒等于一分钟,而不是自己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总结得出结果,得到秒60等于一分钟,60分钟等于一小时,这样学生会记得更加牢固[2]。
四、互动教学,脑洞风暴
为了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就需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和学习以及做题串联起来,避免教学环节中的割裂状态,教学、学习以及做题三者应该在课堂中一起循序渐进出现。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教师在初步讲解分数的概念和组成后,提问“有没有分数比三分之一小,比四分之一大,有的话,有几个”让刚刚学习了分数的学生立即思考和动脑计算,然后再隔两到三分钟公布答案,也就是有无数个分数。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知道数学世界的奥妙和广阔以及在课堂中轻松完成一个随堂测验。类似这样的教学上的教了立即让学生思考的方法即为教学做合一,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更可以直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结语: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注意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静华.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07):15-16.
[2]马焕福.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