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用坤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龙绕初中,浙江 衢州 324200)
摘要: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历史可以让后人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未来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历史对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下我国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是进行我国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新课改
“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每个人都关心的词语,小孩子关心是因为这个词关乎着自己的未来命运,成年人关心是因为这个词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压力,老年人关心是因为这个词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在教育中,“核心素养”占据了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绝对领导地位。历史是初中生刚接触的并且能够影响学生们升学的新科目,要想在教学中培育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要从五个方面来建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不仅是历史学科素养,也是必备的人文素养,综合来看这些学科素养都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活动来渗透历史素养的建立。
一、故事导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一种很抽象的学科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却也是极为重要的核心素养,是指导学生如何认识历史的观念和方法论。而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类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要从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来说,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一步步的渗透,帮助学习正确的来认识历史,更好的掌握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导入教学,让学生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感兴趣,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兴趣,对故事中的事件感兴趣,再随着教学思考从故事到教学内容能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启示。选择的故事应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都是沉痛厚重的,可以适当掺杂一些野史的内容,虽然野史有一部分仍待考察,但是其丰富多彩、扑朔迷离的特性,足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秦统一中国》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秦统一之前的故事。秦武王举鼎被砸身亡的故事就比较有教育意义并且有趣。教师边讲述还可以边做动作,使故事更生动,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秦宣太后的上位史也较为适合给学生拓展,宣太后的所作所为对秦国的统一做了很好地铺垫,尤为适合导入秦一统天下的导入教学,还可以对一部分女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秦统一的片段,21年初播出的《大秦赋》正是根据史实进行改编的,并且里面的人物服装都较为还原正史,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秦朝的衣着文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是基本的内容的学习,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就要对于过去有一个良好的了解,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感受发展规律,吸取经验教训来更好地建设现在。所以为了建立起时空观念,就要从特定的情境中来进行感受,将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掌握,针对不同的问题能够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来思考,才能不断建立起良好的时空观念。
例如:时空观就是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事物发展的内容,将历史在自己的思维意识中有一个立体的认知,能够更为客观的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在九年级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来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发展,以观看纪录片为例,针对一个地区来进行历史知识的串联,让学生通过观看能够自己整理出这个地区历史大事件,教师针对学生的梳理来补充或是纠正知识点,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坐标轴的方式或是时间梳理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建立时空观念。
所以为了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具备的情境中来进行分辨与感受,将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或是通过相关图片来串联起不同历史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开展小组交流式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传统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是主动灌输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划分重点,学生们在课堂中对于讲课重点进行勾画记录,然后之后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性不断地丧失,所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不断的下降,对于历史事件当中的含义和精神也无法有效的进行理解,同样也打不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针对于这一现象,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开展小组式交流课堂,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很有帮助。
本人在进行教学时就会利用小组交流式的教学方法,打造一个交流课堂,让学生们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讨论交流,对于课本当中的内容有一个更深的理解,站在别的学生视角上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个内容,可以获得更多的理解。例如我在进行《中国抗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会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内容,然后针对于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各个小组的成员在阅读完内容之后对于《中国抗日战争》这一课有了更多的理解,有的学生表示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不要有那么多的抱怨。有的学生表示不论过多久都不能够忘掉国耻,应该铭记历史不让这种悲剧再次发生等等。通过小组交流式的教学课堂,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们历史解释能力,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四、渗透思想教育,结合当下来建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对于学生而言是必须建立的一种学科素养,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不断的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和中华儿女的伟大,建立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并带着良好的责任与意识来更好的学习历史,树立起伟大的理想,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我。
例如: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铭记历史,总结经验更好的发展未来。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儿女必须要更好的学习历史,铭记历史建立家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一代希望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与力量。在九年级的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巨大牺牲,对于学生必须了解中国发展到今天,所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含义,结合历史来更好的认识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学习重任和历史担当,更好的热爱祖国,报答祖国,为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学习不仅要结合史实来了解过去,更要从过去的事件中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要具备良好的史料阅读的能力,根据不同的史料,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结合自己的思维意识来进行辩证学习。
例如:史料实证是一种辨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提供的史料来给出对应的态度和观念,佐证历史。而历史解释是一种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这两种历史学科素养的建立,我们可以结合历史设问来进行不断的培养,从不断的习题练习中建立起来。在历史的变化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必须从时代的背景出发来寻找答案,所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就是从问题情境来进行不断的培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建立全面性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说“人类如何避免战争的悲剧重现”,结合两次世界大战来谈一谈,这就考察的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必备的,所以教师要从设问来不断的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建立。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就需要从核心素养本身出发, 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推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文渊.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
[2]王佩芳.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