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中
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
【摘要】在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本文就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让选择史料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史料
众所周知,历史是过去的存在,具有不可再现性,而史料就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历史的教学开始向培养学方法、史学意识等方面转变,要求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所以如何聚焦历史课堂“史料教学”,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史料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为每一个历史教学者追切需要思考的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让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英国历史专家汤普森就在《理解历史》中就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况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
一.史料实证意识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形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价值观培养的基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如何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史料,在史料中发现有效的信息和线索,通过思考探究来判断史料是否作为实证的证据,进一步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或生成新的观点,多角度的去解读历史,构建自己看待历史的视野,逐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
二、高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淡薄。进入高中阶段,在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偏向于做择题和判断题,而忽视材料解析题,但材料解析又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和诸多材料打交道,再到材料阅读和解析,学生往往静不下心去认真研读分析,更该不上运用已有史料去进行实证。另外,即使是教师选择的史料或者是书本供的史料并直接呈现给学生,多数学生在阅读思考后首先回答的都是书本上结论性语句,并未依据所提供的材料情境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这便是学生尚未真正形成运用材料来进行实证并得出结论的意识。这种理念意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起的实际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意识。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学科命题改革的指向。由于考试的特点,学生获取可信史料的过程不易考查,但是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阅读分析并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却是可查的。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很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史料的运用上,有文献史料、学者评论、海报、计量表格统计图等多种形式,且题题皆材料,既强调能力立意,更强调素养立意。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题42题为开放性试题,主张学生自主选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由于历史学科素养立意的命题改革趋向愈加明显,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高中起始阶段有意识的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进行培养,从而做到”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而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提高,绝非平时死记硬背而得,需要教转注重方法的指引,从而达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鉴于以上三点,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史料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精心选择运用史料在史料教学中至关重要。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重要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实际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编写者自己主观的想法,导致史料会出现真伪,以偏概全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一些文学作品、奇闻逸事、野史笔记当作是信史来对待,而要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肯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
历史上的史料多如恒河沙数,选取的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限于课堂时间的有限,面对大量的史料,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在运用史料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顾及班级大多数学生,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过简单缺乏思考性,所引材料、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梯度,提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除了选取教材外的史料,教科书中的史料也是相当重要的。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课本所闸述的某些论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地选择的,所以一般是比较贴切的。尤其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名家史论、知识链接,对于说明教材重难点以及史学方法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贴切地史料。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就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团难,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资料,那使是舍近求远了。
二、不断改进史料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史料可分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实物史料),但由于图片资料较少,我们一般都会偏重于文字记载而较少的运用图片史料。其实,挖掘图片资料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信息,即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去运用实践。甚至可以进一步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历史,并注意运用这些实物史料来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
史料教学的一大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虽然,在上课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尽量使用史料,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探究,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但史料的来源基本上是由教师寻找、选用,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进步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形式,自主地就某些历史问题、历史场景去寻找相关的史料。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历史法发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教师首先要当好示范者和引路人。这样的话,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才能达到它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领悟历史学家务实求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解决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令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2]汤金波,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D].扬州大学,2014
[3]瞿建湘.开放的41题高素养的大舞台与测量的尺度边界[J].中学历史教学,2016(9).
[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5]肖云豹.史料教学须“求真”“求准”和“求巧”[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4).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李惠军.多一点矜持,少一点浮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