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王小菊
[导读]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王小菊
        东营市广饶县陈官镇中心小学 257344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仍然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这让音乐课枯燥乏味缺乏新颖,学生自然不能够在音乐课上激发对于音乐的热爱,也就不能够有感情地歌唱。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发展道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不愿歌唱,渐渐地也会失去歌唱的信心,这对于他们的发展是不利的。本文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歌唱展开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自信;有感情;歌唱
前言:
        从古至今,我们都非常注重在唱歌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的应用,古人认为:只要情感到位了,音乐的水准也就到位了,别人会因为你的感情的感染而进入到音乐之中。其实,歌唱就是人们情感的抒发,情感就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应当注重情感在歌唱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在多次练习后树立自己歌唱的信心,从而达到自信且有感情歌唱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从歌词中领悟感情,树立信心
(一)让学生对于歌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
        歌词在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作者在写词的时候就带有自己浓烈的感情,同时这也是音乐和语言巧妙融合的结果。因此,在开展正式的演唱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歌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解决他们在朗诵时遇到的不懂的字词,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对于这些陌生的字词进行解释,进而对于学生的感情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融入音乐当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词越熟练,他们便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歌词中的意思。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对于语气的把握,并针对大家都没注意到的问题进行示范性朗诵,让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感情。
(二)让学生能够把握好咬字吐词的清晰度
        对于歌唱来说,清晰的咬字吐词是表达歌曲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地对全文内容进行朗诵。对于他们朗诵不够清楚的地方或者是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应当及时予以指正,教会他们正确的口型和发音。对于那些有口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保持耐心。
        例如,在学习《爱我中华》的相关内容中,部分有口音的学生分不清“l”和“n”的区别,分不清“sh”和“f”的区别,因此他们在朗诵歌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读不清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信且有感情地对歌曲进行朗诵。教师在指导这部分学生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老师的讲解,对弄混淆的发音进行区别,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发音进行进一步的练习,这对于学生培养咬字吐词的好习惯有一定的帮助。
(三)通过讲解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
        由于小学生并没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情感经历。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词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或多或少地从背景故事中感受到歌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信且有感情的歌唱。


二、引导学生从旋律中领悟感情,树立信心
(一)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形态
        教师可以从歌曲的音乐性出发,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歌曲中所包含的感情,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声音的强弱变化,速度的快慢变化,以及不同的歌曲采用的不同的音色变化感受歌曲的情感。这样,学生能够对于歌曲有较好的把握,能够在较为理解的基础上自信且有感情地进行歌唱。
(二)教师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学生调动情感
        学生的音乐学习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没有那么深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示范所感染,能够有可以模仿的途径,通过感受教师在歌唱时的情感变化感受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易于被他们消化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最为简单,但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歌曲的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对于歌曲中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三)通过分析旋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在开展歌唱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的听觉感受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旋律的变化。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加强对于歌曲旋律的理解,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作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使用较为简单的线条、色彩等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比如,他们可以使用轻松的线条或者是明亮的颜色表达愉悦的歌曲情绪,或者使用粗壮的线条或者是篇暗的颜色表达雄壮有力的旋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为清楚地把握歌曲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
(一)教师在聆听之后,应当纠正学生的发音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并不会正确使用发音方式,遇到较高的音就开始喊叫,这极大影响了歌曲的表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开展“发声练习”,让他们能够应用“U”和“O”的音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把握自己的气息,调整自己的音量。
(二)引导学生表达歌曲感受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语言表达的环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个性处理对音乐包含的感情进行表达。在学会基本的歌曲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同歌曲包含的感情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歌曲所包含的感情。当他们对于歌曲的感情领悟得越深,他们对于歌曲的把握也就越好。
总结:
        总而言之,歌唱是一门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有限,因此较难把控好每首歌的情感,所以教师应当做好指引,让学生能够自信且有感情地进行演唱。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对歌曲中的庄严肃穆或者欢乐情绪进行理解,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在歌唱的过程中做到更为自信且有感情。
参考文献:
[1]潘玉洁.浅述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J].黄河之声,2019,(6):101-102.
[2]李颖.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浅谈小学音乐中的唱歌教学技巧[J].中外交流,2020,27(6):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