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光
磐安县尖山镇中心小学 322312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公民道德水平不容乐观,犯罪人员产生了低龄化的趋势,如果我们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塑造和法制意识的培养,那么将会出现更多的高分数高智商的危险品,所以要从小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因为他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不能光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空洞说教,而应全方位多角度的整合资源,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将《道德与法治》中蕴含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实践活动 资源整合
现今新课程中的《道德与法治》比以前的《品德与生活》内容更丰富,也更适应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特别是增加了法治内容。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而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其实践性,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整合资源,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将《道德与法治》中蕴含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和运用。以下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与礼仪教育相结合,辅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在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要求学生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做个对人能友善相待、文明有礼的人。我校曾编写了相关的校本教材,比如《文明礼仪》,,就结合校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并要求各班主任在每周一早上晨间活动时间进行教育,教育过后,要求班主任在礼仪教育记载本上做记录,学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分管领导进行不定时的巡课。这样的做法辅助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使其德育目标做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二、与德育读本相结合,充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为了让各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本可依,我校在少先队工作中要求每位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例,并落实到日常管理中。
每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基本上都包含了文明礼仪方面的内容,我校就给每位学生分发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德育读本,让学生带回家亲自共读,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我校还给每个班分发了《国学》等德育读本,里面就有关于《千字文》、《道德经》等的内容,让班主任在周一早晨或班队课开展学习,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读、诵、背,以及课外自读自悟等形式,让学生明理导行。这些做法,无一不充实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工作。
三、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丰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除了每周一两节《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教学工作,学校少先队的德育工作也可以积极配合,形成一股合力。比如,在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就要求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我校就要求在班队课安排跟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期间还穿插了跟文明礼仪教育、国学相关的内容等。为了更好的监督班队课的教育工作,我校要求每班每次都要拍1至2张的现场教育照片,作为存档材料和监督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还包含了很多习惯养成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校少先队组织了寝室文化评比活动、叠被子比赛活动、系鞋带系红领巾比赛活动、抽屉整理检查活动、个人卫生检查活动等等。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与校内外讲座相结合,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如今的《道德与法治》比《品德与生活》内容更丰富,特别是增加了法治内容。为使《道德与法治》这方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更好,校领导积极配合,多次组织或协助组织一些讲座,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现象,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我校就让法制讲座进校园,邀请当地派出所同志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现身说法,以生动形象的实际例子,阐释《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律法规,效果良好。又比如,跟县外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国学讲座,由班主任宣传,家长们自愿报名参加免费公益讲座,等等。这些做法无一不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的落实德育工作,我校要求学生在家里和校外自主践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努力寻求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比如,在农忙时节,让班主任倡导学生帮助长辈采茶叶,收割稻谷等农作物,或去厂里帮忙等。对孩子进行并让家长拍照发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做美篇,在班级微信群、学校老师微信群以及朋友圈进行宣传。同时学校做好反馈工作,班主任做好材料的初步搜集工作,少先队工作人员做好全校的材料搜集工作,并小结反馈,并对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还与校外一些辅导机构合作,组织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家校沟通方面的公益讲座,并创建一个公益家庭教育微信群,在讲座里以及群里高频率的跟家长们分享德育知识和家教方法,引导他们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重视跟孩子的沟通和树人教育,而非紧盯孩子的分数,与孩子建立敌对关系,这样的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无疑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替代的。
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
为了拓展《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我校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教学了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的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家乡的交通在发展,某校少先队让老师们号召学生在暑假里去了解一下家乡交通的变化,特别是家乡在小城镇整治后的交通变化。让孩子在继续住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发现违规的交通行为协助交警去管一管。有的老师利用假期辅导学生自制道具,在街上协助交警管理交通,提醒行人遵守“骑电动车要带安全帽,过斑马线礼让行人”等交通规则。表现突出的学生返校后,经学校推荐上报,被教育局评为“安全小卫士”。又比如,为了更好的做好劳动教育,我校少先队利用上半年采茶时段,号召学生在家体验采茶的乐趣和辛苦,并让家长拍照或拍视频发给班主任。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参与,实际上就是体验、发现的过程,使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使《道德与法治》中的德育目标落到了实处,也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十分有效。
总之,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是我们教育工作永远的主基调。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今后,继续踏踏实实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教学工作,落实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目标,逐渐地转变思想观念,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最为所有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首要的指导思想,应该成为今后大家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王彬海.浅析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