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林
潍坊市民生街学校 26104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普及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升高,从而科学课程的教育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小学中的科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故正确评价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其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标准在逐渐发展,本文从小学科学课堂评价的原则入手,结合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设计出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为我国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
前言: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实验的教学评价在于通过课程评价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动手操作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养,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工具。
一、调整评价观念,明确评价目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度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过度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有些教师并没有正确对待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课程,错误地以为该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而忽视了实验课程的安排。有些实验课程的安排只是充当凑课时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发挥实验课程锻炼小学生实验能力、探索能力的作用。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机械性地模仿实验操作,而忽略了培养学生个人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挖掘学生的潜能,使评价的过程变为促进学生进步的过程。在评价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做一杯饮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喜好自行准备材料,通过教师准备现有的工具来制作自己喜欢的饮料。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一个指导角色而不是主导角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饮料,培养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真正地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探索评价问题,改进评价模式
因为忽视了过去科学实验课整体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问题,科学实验课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从主体上看,科学实践课的评价主体往往较为单一,仅由学生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在一旁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予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创新实验教学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评价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磁铁性质”的科学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来完成这个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由学生和老师来共同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学生是全程的实验参与者,所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难点,突破点等更有发言权;教师是全程实验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亦有权利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操作和实验结果有一个评判。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这种评价模式类似于一种“无领导小组讨论”,故评判结果更加客观真实的评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实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即激发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能力评价,构建科学体系
要为实验教学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和客观的评价体系,必须把新课程里关于实验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化、系统化的实验教学的目标三者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的评价侧重点应从知识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学生实验能力代表着学生背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拥有理论知识不代表拥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着重评价学生的能力来同步验证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实现一个双重评价效果。实验教学初步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即评价学生的科学实验知识,包括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的理解和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新知识的探索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去评价。接着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灵活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合理地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在综合比较后,给予科学的评价。最后教师还可以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语言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变化,科学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评价。
四、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一个主被动关系,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但是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开放式教学评价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主体由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评价活动由“教师提出学生服从”的模式更改为学生亦可以发挥主动性提出的模式,这些转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体现了学科自身的特色性。从此主体性的评价不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 “反省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温度计的秘密”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液体热涨冷缩”的实验进行自评,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之间相互评价,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激励机制。
总结:
总之,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作为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每一名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当转变评价观念.明确评价目的,通过创新评价模式,改变过去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化的问题。同时明确教学规划,坚持高质量的评价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科学实验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辰恒.关于小学科学课堂实验与过程性评价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8,(24):27.
[2]胡俊.小学科学实验能力测试与评价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9,(10):23-24.
[3]江丹,阮翔.核心素养下的形成性评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J].速读(下旬),2019,(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