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秀
福建省上杭县第四中学 福建龙岩 364200
摘要: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素质化教育的创新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对此,本文也将以八年级地理课堂设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分析学习的过程,并探讨教学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地理;读图、析图、用途;教学效果
引言: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极大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在这其中,教育也自然不会例外,互联网已然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级,也赋予了教师课程时代的色彩,为课堂的创新设计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具有更加明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图的过程中,也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重组教学结构,充分彰显出学习的思想和原则,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能够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懂得尊重并保护自然。
一、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开发过程
(一)开展集体化备课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积极与其他院校的优秀教师取得联系和沟通,展开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与教师应当做到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全面搜集不同类型的地理教学资源和图片,然后根据资源和图片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多样化的课件与微课视频,然后面向整个区域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让资源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辅助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在这其中,教师也应当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及时展开沟通,互相借鉴学习,参考有效的经验和案例,让自己的教学形式能够达到最优。
(二)结合学生具体需要,筛选优势资源
教师应当把微课的时长控制在5分钟到10分钟之间,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出自主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分配不同类型的探究问题,布置课堂练习与课下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检验的方法。在制作教学视频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录屏或者是录像这两种手段,然后用快件或者是爱剪辑等软件进行编辑,提高教学视频的质量,突出教学视频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所以对短视频的接受度要更加突出,在视频观看的时候,也更加追求内容的快捷精炼。再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本身就十分沉重,如果微课的时间过长,那么必然会影响师生的有效互动,也会影响后续的教学进度。
与此同时,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备课组应当在前期搜集不同类型的地理图片,可以涉及到视频符号,地图示意图等多种素材,要保证形式的充实且多样,备课组可以通过知乎,微信公众号,知网,百度文库等专业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展示出更加详实的地理图片,发挥物联网的优势和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要把微课资源和对应的学案与作业练习深刻结合到一起,通过地理中心组向全区的教师进行推广和宣传,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用图,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1]。
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图片进行学习,虽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教师却很难观察到学生的面部表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把自己的讲解当作中心,而是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采取连麦互动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手机去浏览课件,所以教师要控制好每一页的字数,保证字体的大且清晰。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应当按照课堂导入,视频学习,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基本顺序,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例如,在学习《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一小节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先带领学生回顾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例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河流分布,地形地势等等[2]。然后再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和相应的地理图片,为学生介绍北大荒这一词的由来,展示出北大荒的开垦历史,然后再通过照片展示出湿地的发展历程,展现三江平原半个世纪农业开发的效果,介绍湿地的基本概念。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展开图片的学习,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市面上来自东北三省的粮油产品有哪些?而后,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优势。
(二)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课堂教学的主题,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而且要设计出生成性的问题,灵活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不能让教学环节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无法自拔,教学的理念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腾讯企业这一软件,让学生进入学习群,展开网络学习,通过学习图片等形式,为学生在线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并完成批改,监测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这里,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在线教育的重要优势,也就是在线出题系统,出题系统能够容纳更大批量的试题,也可以制定专题模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选择。而教师可以在后台,观察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作出批改,统计考试的结果,分析题目的正确率。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疑惑和不解,教师给予针对性的答疑和反馈。除此之外,在必要的条件下,教师也可以使用问卷星这一系统,批量录入题目,在多个平台上发送给学生,进行实时批改,发挥出问卷星的反馈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分析学生疑惑的重点,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具有现实意义,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可以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图片,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开发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应有之策,也是调整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地理图片进行教学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信息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在这里,教师就应当把握好地理图片开发的潜在风险,要对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对比不同的环节,整理出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的要素,进行重点优化和改良,为学生创造更加趣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韦施羽.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8(8).
[2]景春华.探索构建地理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