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生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月35期   作者:尤慧灵
[导读] 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分为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
        尤慧灵
        石狮市石光中学  362300
        摘要:“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分为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表达”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者一些外界因素,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会表达,就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无法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无法提高学习水平,严重时导致自信心的丧失,所以必须把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读思达;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引言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具体为人文底蕴、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可、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结合上述内容从多方面落实“读思达”教学方式,争取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存问题
        1 .课堂教育观念传统
        一些教师认为分数才是评价学生的基本标准,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被一度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导致学生在长时间的影响下逐渐出现思维“罢工”的问题,影响了人格的养成。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教师习惯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讲授过程机械无趣,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导致学生始终都在教师的强制下学习知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1]。
        3 .学生道德意识较差
        当代中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由于生活环境影响及父母引导不到位,在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方面较为缺乏,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都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因此在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
二、“读思达”教学法的介绍
        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概念、背景、意义、范围、基本程序、实施要点、具体案例等方方面面。这种教学法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辩证思维以及表达能力[2]。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小组合作的开展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的目的便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分析思考、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真正地理解“读-思-达”教学法的精髓,并主动在教学中实施“读-思-达”教学法,就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读思达”的教学思路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者都认为“表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表达,一种是书面表达,但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把表达方式简单地概括为只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初中课程标准修订时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即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的方式呈现,或者说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组成的,也叫“活动设计内容化”,思想政治课强调活动性,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需要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或行动,这些活动或行动能很好地为反映教学内容、表达相关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表达”的形式除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外,还应增加“行动表达”这一种表达方式[3]。


四、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等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下面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为例进行探讨,具体措施如下:
        1.精细阅读
        在精读环节,教师要首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内容,以此来进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当中,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一环节设计如下:
        (1)首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了解文本大致内容;
        (2)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来进行文本复述,并写出大致的阅读笔记,包括课文内容的要点、重点、以及相关知识点等等。
    (3)组织学生结合文本概括网络的利与弊和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2.深入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基于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巧妙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如导入形式、材料选用、情境创设、活动选择、问题设计、练习选用等,精选中心话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带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与自我对话,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弄明白疑难性(理解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批判性)的问题,在得到问题答案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剖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其学习思维,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完成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下:
        (1)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关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的视频,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你所认为的网络世界是什么样的?网络有什么特点?网络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
        (3)布置任务:“提出你对‘网络’这一新事物的疑问,然后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一环节的设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
        3.善于表达
        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表达是课堂的内在要素和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表达的形式有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行为表达等,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4]。
        (1)口头表达:鼓励学生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怎样的,分别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然后将学生划分两组,以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性表达,正方反方分别对自己持有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辩证。
        (2)书面表达:组织学生课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网络的相关资料,然后制作相应的手抄报、小作文,或者拍摄摄影作品,通过各种书面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理解,展现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3)行为表达: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科技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网络带给生活的变化,以及带给社会的进步,深刻的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有助于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来说,教师必须要将重心放在表达环节上,阅读与思考两个环节的良好铺垫,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这样才能慢慢促进其思维的培养,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爱花.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读·思·达[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 000(005):64-66.
[2]梁甘玉.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J]. 读与写(上,下旬), 2020, 017(001):19.
[3]尚家茗. "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19(3).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 000(006):P.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