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魏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 317000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良性引导,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对此,本文也将以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为切入点,立足于科学教学的设计,从逆向思维培育的角度出发,分析课堂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初中科学;逆向思维;运用方法和措施
引言:
在素质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育,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逆向思维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应更加高度地给予重视和关注。而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强调课堂设计改革,运用逆向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培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教材内容的逆向处理中推动预设问题的解决与落实
科学课堂本身就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其自身也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鲜明特点,这也就意味着,科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仅仅依靠学生的文字理解是不完全足够的,必须要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才能够寻找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对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当从教材内容出发,进行逆向处理,提炼出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设计出一些培养逆向思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与重力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上的重力不复存在,那么地球上又有可能出现哪些新的现象,而哪些现象又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又或者在学习与摩擦力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摩擦力消失,那么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又会出现何种现象。这就可以让学生从假定的结果出发,去反推可能引发这些结果的原因,让学生从反方向去论述相关的定理和概念,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精神。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解决设置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特定的现象进行逆向思考,例如在学习与光的折射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先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之后的现象,让学生从中总结出光的可逆性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相关情况,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光的可逆性现象的理解。
二、从实验操作的逆向引导中加强实验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科学课堂本身就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实验操作。对此,教师就应当从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入手,让学生在探索和观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1]。
例如,在学习与呼吸作用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呼吸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可以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当生物处于密闭容器内,呼吸作用前后,密闭容器内的物质成分的调整和变化,以此为切入口倒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又或者,在分子间存在间隙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先设置出“100+100≠200”这一题目,先让学生产生疑惑和不解,然后再为学生演示相应的实验过程,当学生观察完基本的现象之后,教师不应当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原理或者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对现象进行一定的推测,这一推测的过程也就代表着学生逆向思维的运转。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以逆向思维为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展开实验的设计,例如,在学习与大气压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小组内的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和分析,总结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操作,展示实验的结果,并为老师和同学解释实验的构思和原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阐述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认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
三、从典型例题的逆向分析中促进解题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典型例题始终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学生调动个人思维的有效手段[2]。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不同类型的问题时,有意加以引导和运用逆向思维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把典型例题分成4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是选择题,其次是填空题,然后是推断题,最后是计算题。就选择题来讲,教师应当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为学生保留相应的已知条件,让学生从这些已知条件出发,反向推导出题目的结果和答案。就填空题来讲,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举出一定的科学现象,如果学生的正向思考受到了阻碍,那么他们也可以从题目中所介绍的现象出发,抓住特点,利用逆向思维去揭示本质。就推断题来讲,让学生把重点放在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反应的特点上,充分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题目:“已知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钾,硝酸钠,氯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该固体粉末与水混合之后,会产生白色沉淀物,上层的溶液是无色的,而该白色沉淀物也可溶于稀硝酸,并释放出气体,试推断固体粉末的组成”。分析这一问题时,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假如碳酸钙不存在,假如氯化铁存在,会有什么现象?然后展开分析求解。就计算题的解答来讲,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已知的图表等信息分析入手,总结出关键的条件和信息,再进行解题。当然,这一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除了要选择多样化的例题供学生锻炼之外。还需要对一些经典的科学例题进行改编和调整,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翻转过来,放在全新的科学情境下,进行重新认知和思考,让学生从旧的问题中挖掘出新的元素,产生更多的学习动机,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把经典例题整理到笔记本上,随时复习,随时查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逆向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应有之策,也是调整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教材内容的逆向处理,实验操作的逆向引导,典型例题的逆向分析这三个角度,论述了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对科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虞振选. 例谈逆向思维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9):0109-0109.
[2]郭锦华. 试论逆向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 000(012):P.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