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浙江绍兴艺术学校 浙江省绍兴市312000
摘要:非遗舞蹈自始至终是历史发展的结晶和积淀,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本文也将以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建设为切入点,立足于非遗舞蹈的教学,分析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承非遗舞蹈文化的独特性,并阐述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非遗舞蹈;传承与发扬;方法分析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对学校课堂建设的要求相较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传递,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课堂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非遗舞蹈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职业院校作为输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把非遗舞蹈教学和学前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到一起,为保护本土非遗文化作出贡献,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传承价值。
一、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在传承非遗舞蹈文化中的独特之处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教师为目的的教学分支,要求人才的发展必须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并且也可以胜任托幼机构的相关岗位,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复合型的社会化队伍,这也就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其中舞蹈课程是由为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紧紧围绕着幼教的岗位需要,也以舞蹈知识的学习和舞蹈技能的运用为主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能。对此,职业院校也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握好人文优势和地理优势,凝聚社会的力量,为非遗舞蹈课程的传播与普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
职业院校必须要把握本土非遗舞蹈的特色,要抓住民族的特点,在课堂上重点突出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自觉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把地方民间舞蹈简单叠加到学前教育上,而是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舞蹈这种表演类的形式,同时也要持续关注非遗舞蹈的发展和继承,要积极为学生介绍最新的前沿动态,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同时,院校和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塑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平台,要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舞蹈教学能够变得更加灵活,推动非遗传承的稳定进行。
(二)设计特色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认真为学生介绍本地特色非遗舞蹈的生存环境,先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基本形态,并辅之以必要的练习,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传承文化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设计出更加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精神,让校园也成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学生能够改变对非遗舞蹈的认知和误区,强化他们的传承与普及意识。另外,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和岗位特色,引导幼儿接触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实现舞蹈的时空活态传承。
(三)调节教学方法和措施
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素质化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拓展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口头传授上。
对此,教师应当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效结合到一起,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打造校外练习基地,为学生塑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打破思维定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舞蹈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弥补传统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也应当根据不同假期的基本要求,创新非遗舞蹈的考察机制和体系,为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针对区域的非遗文化进行分析,并总结成相应的调研报告,这样可以让学生顺着专业课程这一引线,了解更加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得到思想上的滋养和熏陶[1]。
二、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的方法与措施
(一)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非遗舞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色彩,所以其知识的学习仅仅通过文字和图片是尚不足够的,必须要借助更为全面的现代化资源。对此,教师就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舞蹈练习的主题,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受到氛围的感染。同时,教师也应当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开放的音画空间,带给学生更加刺激的视听体验,让学生从中感知到舞蹈的形体美和韵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2]。
(二)设计多样化微课视频
教师应当尽可能通过舞蹈教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要为学生整合多样化的资源,展示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能够让学生集中突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制作微课视频为学生补充更为珍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跟随视频上的演示进行模仿,加深对动作与技巧的感悟。而且,教师还可以把一连串的示范舞蹈动作用视频等手段展现出来,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并通过回放,慢放快进等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侧重性,让学生看清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并回顾已经学习的知识。
(三)优化课堂互动
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及时更新教学设备,打造更为现代化的教师队伍,这样可以为课堂的设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教师也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也能够拥有表演的欲望,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本土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学生也应当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舞蹈的学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需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整合特色技能资源,引导儿童全面感受民族文化,体验地方特色的魅力和价值,由此来凸显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改革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非遗舞蹈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应有之策,也是凸显职业院校办学优势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目标的确认,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教学方式的延伸,信息技术的辅助,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学前教育专业优化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非遗舞蹈自身的特点,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来科学取舍。
参考文献:
[1]张朝辉,张睿.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 办公自动化, 2020, v.25;No.434(21):31-32.
[2]李思颖, 戴晶. 关于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编创能力的思考[J]. 国际公关, 2019, No.91(07):274.